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死罪  拼音:sǐ zuì
1.依法应判死刑的罪。《红楼梦》第八一回:「如今闹破了,被锦衣拿住,送入刑部监,要问死罪的了。」《文明小史》第一○回:「他们犯的事未必一定是死罪,不过叫他们回去等兄弟光光面子,那里就会要了他们的命呢?」
2.古人书札或奏疏中常用以谦称自己犯错,表示惶恐的话。《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臣机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三国演义》第九回:「儒慌赶入园中劝解,不意误撞恩相。死罪!死罪!」
《国语辞典》:七大死罪  拼音:qī dà sǐ zuì
自中世纪神学观点而论,指七种世俗罪:骄傲、嫉妒、愤怒、怠惰、贪财、贪吃及好色。是撒旦地位自天使堕落为魔鬼的原因,也是世人被判下地狱的罪状。
《国语辞典》:告人死罪得死罪  拼音:gào rén sǐ zuì dé sǐ zuì
(谚语)诬告他人反而自己受罚。劝诫不可诬陷他人。《西游记》第八三回:「常言道:『告人死罪得死罪』须是理顺,方可为之。」
《漢語大詞典》:重辟
极刑;死罪。陈书·孔奂传:“ 沈炯 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臺阁,人怀忧惧。” 宋 陆游 《与尉论捕盗书》:“此十许人,皆负重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六·罗文毅:“使 应魁 不死,将置重辟矣。”
分類:极刑死罪
《漢語大詞典》:罪死
死罪。墨子·非攻下:“罪死无赦,以惮其众。”史记·蒙恬列传:“ 毅 不敢阿法,当 高 罪死,除其宦籍。” 唐 沈既济 枕中记:“独生为中官保之,减罪死,投 驩州 。”
分類:死罪
《國語辭典》:死命  拼音:sǐ mìng
1.致死的定数。如:「制其死命」。
2.拚命、极力。如:「死命抵抗」、「死命摇头」。《三国演义》第一○回:「应劭死命逃脱,投袁绍去了。」
3.献身、效命。《三国演义》第二回:「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
《漢語大詞典》:死责(死責)
犹死罪。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谢官表》:“虽内省行事,无所愧心;然上黷宸聪,合当死责。”
分類:死罪
《國語辭典》:昧死  拼音:mèi sǐ
冒昧而犯死罪。秦汉间群臣上书常用的谦词,以表敬畏。《韩非子。初见秦》:「臣昧死,愿望见大王。」《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臣昧死谨言,伏候敕旨!」
《國語辭典》:陨越(隕越)  拼音:yǔn yuè
比喻失职。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小臣狂妄,冒渎天威,甘俟斧钺,不胜陨越之至。」
《漢語大詞典》:缓死(緩死)
(1).谓宽赦死罪。《易·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孔颖达 疏:“故君子以议其过失之狱,缓捨当死之刑也。” 宋 苏轼 《获鬼章二十韵》:“缓死恩殊厚,求生尾屡摇。”
(2).延长寿命。新唐书·柳浑传:“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
《漢語大詞典》:贷命(貸命)
谓免于死罪。 宋 苏轼 《上吕相公书》:“已得旨贷命,而门下别取旨断死。”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奇兵不可再:“ 顾冲菴 养谦 抚 辽左 ,俘得海上零 倭 数十,皆贷命以实行伍。”
分類:死罪
《國語辭典》:首身  拼音:shǒu shēn
自首投案。《水浒传》第一二回:「推司也觑他是个首身的好汉,又与东京街上除了一害,牛二家又没苦主,把款状都改得轻了。」
《國語辭典》:灭族(滅族)  拼音:miè zú
杀人时,并及于父、母、妻、子等亲属,称为「灭族」。如:「抄家灭族」。《三国演义》第四回:「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恶,必当灭族!」六十种曲本。明。徐元《八义记》第七出:「顺吾者高官显爵,逆吾者灭族亡身。」
《漢語大詞典》:争死
(1).争抵死罪。后汉书·孔融传:“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讞之。”
(2).临死挣扎。 宋 陆游 《大雪歌》:“千年老虎猎不得,一箭横穿雪皆赤;拏空争死作雷吼,震动山林裂崖石。”
《漢語大詞典》:贷死(貸死)
谓免于死罪。新唐书·孝友传·张琇:“中书令 张九龄 等皆称其孝烈,宜贷死。”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八月戊午:“乃詔 芻 等三人皆贷死,长流 沙门岛 。”清史稿·食货志二:“所亏之数,勒限监追,限内全完贷死。”
分類: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