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歧 → 岐歧”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离异(離異)  拼音:lí yì
离婚。如:「父母离异,儿女是无辜的受害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你听著一面之词,离异了我。我生前无分辨处,做鬼也要明白此事!」
《國語辭典》:岔路  拼音:chà lù
从主要干道上岔出的路。《儒林外史》第三九回:「直送郭孝子到二十里路外岔路口,彼此洒泪分别。」也作「岔道」。
《國語辭典》:转注(轉注)  拼音:zhuǎn zhù
1.转相流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注》:「江水翼县转注,故有东渡西渡焉。」
2.六书之一。由一形衍化,音近义同,可以彼此辗转相注者。如:考、老诸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漢語大詞典》:岐出
文字不相同,有歧异。 清 许宗衡 《玉井山馆笔记》:“ 晋文公 渡 河 ,北归行赏……此与韩非子所载 晋文公 战事岐出。” 刘光汉 《〈新方言〉后序》:“ 光汉 自幼治小学,窃有志於此,以为《淮南》之言,虽稍岐出,然皆有所承受。”
分類:文字歧异
《漢語大詞典》:驳异(駁異)
亦作“駮异”。
(1).驳杂歧异。后汉书·张奋传:“臣以为 汉 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圣德,数下詔书,愍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駮异。”《宋书·礼志一》:“ 黄初 以来,诸儒共论正朔,或以改之为宜,或以不改为是,意取驳异,于今未决。”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石经:“ 后汉 明帝 时,公卿言五经駮异,请开 吕不韦 冢,是未焚前本。” 章炳麟 《訄书·哀焚书》:“何一人之言,而前后驳异如是也?”
(2).辩论不同意见。新唐书·窦参传:“然多与宰相驳异,数为排却,卒无以伤。”
《國語辭典》:怫异(怫異)  拼音:bèi yì
乖违分歧、各不相同。《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异,维太初之元论。」
分類:歧异
《漢語大詞典》:互歧
互有歧异。 刘师培 《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此则古人属文,多出以想像之词,不必尽合于实数。由是以推,则凡古史纪年互歧者,均可缘此例以解之矣。”
分類:歧异
《漢語大詞典》:乖歧
怪诞歧异。 清 恽敬 《文昌宫碑阴录》:“復举中土君臣之名迹,及丛祠淫鬼错入徵之,其説至后世益乖歧无可信考者。”
分類:怪诞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