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正房  拼音:zhèng fáng
1.传统合院建筑中,位置在正面的房间。《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对著照壁正中,一带正房。东西两路配房。」也称为「上房」。
2.正室,指元配妻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四出》:「主门下不是正房生。」《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平氏到是明媒正娶,又且平氏年长一岁,让平氏为正房。」也称为「正妻」、「正室」。
《國語辭典》:对襟(對襟)  拼音:duì jīn
衣服的两襟相对,在胸前排一行钮扣的款式。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九。对襟衣》:「『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红楼梦》第四九回:「只见众姊妹已都在那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的斗篷,独李纨穿一件青哆啰呢对襟褂子。」
《國語辭典》:顶珠(頂珠)  拼音:dǐng zhū
清朝官员装在帽顶正中的饰物。其颜色与质地可用以区别官吏品秩。也作「顶子」、「顶儿」。
《國語辭典》:顶子(頂子)  拼音:dǐng zi
1.亭子、塔、轿子等顶上的装饰物。
2.清朝官员的品秩以顶珠的颜色与质地为别。也作「顶珠」。
3.房顶。
《國語辭典》:胸骨  拼音:xiōng gǔ
脊椎动物胸腔前面,正中央的一块剑状扁平骨,连接和支持肩带上的锁骨与肋骨,并与胸椎和肋骨构成胸腔。
《國語辭典》:正屋  拼音:zhèng wū
传统合院建筑中,位置在正中间的主要房屋。《儒林外史》第六回:「媳妇住著正屋,婆婆倒住著厢房,天地世间,也没有这个道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原来一排的三间正屋,两面厢房,西面另有一大间是厨房。」
《國語辭典》:正锋(正鋒)  拼音:zhèng fēng
一种运笔方式。使用毛笔书写时,无论如何运转,笔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也称为「中锋」。
《国语辞典》:冯延巳(冯延巳)  拼音:féng yán sì
人名。(西元903~960)一作延嗣,字正中,五代南唐广陵(今江苏省江都县治)人。多才艺,能辩说,初任秘书,后任宰相,工于诗词及乐府。词多写闺情离思,用字清新秀美,感人深刻,对北宋词风影响很大。著有《阳春集》。
《国语辞典》:中心点(中心点)  拼音:zhōng xīn diǎn
1.正中央的位置。如:「这座湖的中心点,新建了一座凉亭。」
2.比喻事物最重要的部分。如:「从他的报告中,可以知道他没有掌握到这件评估案的中心点。」
《漢語大詞典》:板心
指线装书书页正中折迭的空白部位。 罗振常 《善本书所见录》卷一:“《九经白文》, 宋 巾箱本……板心下方书刻工名。”
《漢語大詞典》:缺盆
(1).破缺的瓦盆。《淮南子·说林训》:“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为者不必用,用者弗肯为。”
(2).指盆破。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噬嗑》:“往来井上,甑破缺盆。”
(3).前胸壁上方锁骨上缘的凹陷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告之后百餘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死。” 司马贞 索隐:“缺盆,人乳房上骨名也。”
(4).穴位名。位于缺盆部的正中央,属足阳明胃经。《素问·气府论》:“缺盆各一。” 王冰 注:“缺盆,穴名也。在肩上横骨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剌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深令人逆息。”
(5).即覆盆子。说文·艸部:“茥,缺盆也。” 钱坫 斠诠:“今覆盆子也。”参见“ 覆盆子 ”。
《漢語大詞典》:覆盆子
有刺落叶灌木。叶互生,掌状5深。花白色,果实为聚合的小核果,卵球形,熟时红色。中医以果实入药,亦称覆盆子,有补肝肾、固精的作用。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漢語大詞典》:修甬
长长的甬道。甬道,指庭院里正中的通路。 陈去病 《自兗州过曲阜谒圣庙孔林》诗:“盘松如游龙,夭矫夹修甬。”
《国语辞典》:胸脊  拼音:xiōng jí
鸟类胸骨正中所具的锐棱。为翼筋紧附的地方。
《國語辭典》:池座  拼音:chí zuò
旧称位于剧场正厅中的座位为「池座」。
《漢語大詞典》:补鳌(補鼇)
补入翰苑。 唐 宋 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镌有巨鳌的殿陛石正中,故称。 宋 岳珂 桯史·刘观堂读赦诗:“后二年,和议成, 秦檜 惧当制者之不能説虏也,以孽子 熺 及其党 程克俊 补鼇。”
《漢語大詞典》:弓把
亦作“ 弓靶 ”。亦作“ 弓弝 ”。 弓身正中手把握处。礼记·曲礼上“左手承弣” 唐 孔颖达 疏:“弣,谓弓把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佳兵:“凡樺木……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 清 赵翼 《初用眼镜》诗:“收宜近笔牀,掛岂杂弓弝。”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只见那女子左手把弓靶一托,右手将弓梢一按,钓鱼儿的一般,轻轻的就把 安公子 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