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波士尼亚(波士尼亚)  拼音:bō shì ní yà
Bosnia
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之西,旧属土耳其,西元一九○八年十月并入奥国。一九四六年成为南斯拉夫六个组成国之一。一九九一年宣布主权独立,并于一九九二年成为联合国会员国。
《国语辞典》:易北河  拼音:yì běi hé
Elbe River
河川名。位于欧洲中部,发源于捷克的波希米亚,流经德国,注入北海,全长一千一百五十八公里,在德国境内的河段有航运之利。
《国语辞典》:爱沙尼亚(爱沙尼亚)  拼音:ài shā ní yà
Estonia
国名。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位于欧洲北部。参见「爱沙尼亚共和国」条。
《国语辞典》:巴斯克人  拼音:bā sī kè rén
Basques
欧洲庇里牛斯山西部的民族,分布于法国与西班牙国境。具有活泼、冒险的民族性,亦是最努力保存传统习俗、服饰的民族。所用语言为西南欧洲拉丁化前诸语中唯一倖存的语言,与世界其他语言并无亲属关系。
《国语辞典》:都会文学(都会文学)  拼音:dū huì wén xué
欧洲近代文学,多以刺激性最强烈的都会生活为叙述内容,文学批评家称为「都会文学」。
《国语辞典》:东欧集团(东欧集团)  拼音:dōng ōu jí tuá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波兰、捷克为中心的欧洲东部亲苏的国家。
《国语辞典》:东方快车(东方快车)  拼音:dōng fāng kuài chē
欧洲第一列横贯大陆的豪华列车。由巴黎到君士坦丁堡,全程约二千七百四十公里,途中经过的主要城市有慕尼黑、维也纳、布达佩斯和布加勒斯特。由比利时商人G.纳热尔马克创办,西元一八八三年开始运行,至一九七七年停驶,今原线上仍有各种短途列车继续行驶。
《国语辞典》:大不列颠(大不列颠)  拼音:dà bù liè diān
Great Britain
岛名。位于欧洲西岸大西洋中,面积二十三万平方公里。为欧洲最大的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斯三部分。
《国语辞典》:鲁特琴(鲁特琴)  拼音:lǔ tè qín
乐器名,弹拨乐器。主要指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在欧洲使用的一类古乐器之总称。为英语Lute的音译。其构造面平背驼,形似被剖成两半的西洋梨,琴弦由四条到二十条不等。西元十四到十七世纪间相当流行。后世的梨形乐器如曼陀铃等,均属鲁特琴类。
《国语辞典》:克勒特  拼音:kè lè tè
雅利安族的一支,古代居于欧洲中、西部,包括高卢族。今其后裔散布于法国北境,爱尔兰、威尔斯、苏格兰高原等地亦有。
《国语辞典》:佳构剧(佳构剧)  拼音:jiā gòu jù
一种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的戏剧。特色是布局严谨,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能够激起观众的兴奋、紧张情绪。法国剧作家斯克里布为代表作家。
《国语辞典》:拉伯兰(拉伯兰)  拼音:lā bó lán
Lapland
地名。在欧洲东北端,位于大西洋与白海之间,绵亘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北部至可拉半岛。地跨挪威、芬兰、瑞典、苏俄四国。夏季无夜,冬季常夜。因居民为阿拉伯人,故称为「拉伯兰」。
《国语辞典》:拉丁文  拼音:lā dīng wén
拉丁语的书面语。中古世纪扮演欧洲文化、学术界共同语言的角色。今独为天主教教廷使用。
《国语辞典》:学院派(学院派)  拼音:xué yuàn pài
十七世纪形成于欧洲官办美术学院的学派,以古典、传统为规范,重视技法的一种艺术倾向。今泛指作风保守或缺乏创新风格的艺术或学术派系。
《国语辞典》:室内乐(室内乐)  拼音:shì nèi yuè
chamber music
1.广义的是指在小型厅堂中演奏的音乐,从独唱、独奏到十多人编制的乐曲。
2.狭义的是指十八世纪以来,多在欧洲贵族宫廷中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一般是二到八人的编制,每样乐器担任一个声部,通常不含独奏,例如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