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盖棺(蓋棺)
指身故。 宋 苏轼 《提举玉局观谢表》:“臣敢不益坚素守,深念往愆……盖棺未已,犹怀结草之心。” 明 唐顺之 《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自束髮至盖棺,未尝一日不兢兢砥厉名检。” 鲁迅 《花边文学·运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里的‘失’,是在非到盖棺之后,一个人的运命‘终是’不可知。”
分類:盖棺
《漢語大詞典》:玉棺
(1).传说中玉制的棺。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天下玉棺於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 乔 曰‘天帝独召我耶?’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或云此古仙人 王子乔 也。”后用为升仙之典实。 唐 杜甫 《昔游》诗:“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宋 苏轼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何年霹靂起神物,玉棺飞出 王乔 墓。”
(2).棺材的美称。 宋 胡仲弓 《哭赵吏部》诗:“惜无金輅封同姓,空有玉棺归九京。”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八七:“偿得三生幽怨否,许儂亲对玉棺眠。”
《國語辭典》:棺椁(棺槨)  拼音:guān guǒ
棺材和套在棺外的外棺。《儒林外史》第一回:「又亏秦老一力帮衬,制备衣衾棺椁。」
《漢語大詞典》:棺郭
见“ 棺椁 ”。
《漢語大詞典》:桐棺
桐木做的棺材。因其质地朴素,故表示薄葬。左传·哀公二年:“桐棺三寸,不设属辟。”墨子·节葬下:“﹝ 禹 ﹞葬 会稽 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汉书·周磐传:“若命终之日,桐棺足以周身。”
《漢語大詞典》:阖棺(闔棺)
盖棺。指死亡。《商君书·刑赏》:“民之欲富贵也,共闔棺而后止。”三国志·魏志·邓艾传:“以平 蜀 之功,绍封其孙,使闔棺定諡,死无餘恨。”南史·袁湛传:“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但官序不失等伦,衣食粗知荣辱,以此闔棺,无惭乡里。” 宋 陆游 《自嘲》诗:“独立未除还笏气,餘生犹待闔棺论。”
分類:盖棺
《漢語大詞典》:瓦棺
古代陶制的葬具。礼记·檀弓上:“ 有虞氏 瓦棺。” 郑玄 注:“始不用薪也, 有虞氏 上陶。”后汉书·王堂传:“年八十六卒。遗令薄敛,瓦棺以葬。”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临卭 夹门镇 ,山险处,得瓦棺,长七尺,厚几二寸,与今木棺略同,但盖底相反。”
《國語辭典》:金棺  拼音:jīn guān
1.金饰的棺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佛泥洹后,天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宫。」
2.旧时尊称贵妃的棺木。
《漢語大詞典》:棺衾
(1).棺材和衾被。泛指殓尸之具。 清 吴嘉纪 《七歌》之二:“慈母谢世值饥年,棺衾草草何曾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吩咐外甥女儿看好了老爹,你同我出去料理棺衾。”
(2).谓收殓。 宋 曾巩 《湘寇》诗:“羣党争夸杀吏士,白骨弃野谁棺衾。”
《漢語大詞典》:棺敛(棺斂)
见“ 棺殮 ”。
《漢語大詞典》:棺殓(棺殮)
亦作“ 棺敛 ”。 以棺木收殓死者。礼记·曾子问:“ 召公 谓之曰:‘何以不棺敛於宫中?’”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既溺,里人大呼求救,得其尸已死,即号慟为之制服如兄弟,厚为棺敛,送终之礼甚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洪全福起义档案·大明顺天国元年南粤兴汉大将军重悬赏格告示》:“官弁兵丁长夫等有阵亡者,由营从丰棺殮。”
《漢語大詞典》:斲棺
亦作“斵棺”。 劈开棺材。三国志·魏志·王凌传:“ 齐 崔杼 、 郑 归生 皆加追戮,陈尸斲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勋戚·陆炳恤典:“至 高新郑 再起,復嗾言路劾其罪状,籍没其家,且谓当斵棺戮尸。”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吾夫方死二十餘日,何不斵棺而取之?”
分類:劈开棺材
《漢語大詞典》:白玉棺
传说 东汉 王乔 为 叶县 令,天堕玉棺于堂前, 王 即沐浴盛饰卧于棺中,棺盖立阖。县人为葬于城东,土自成坟。见《后汉书》本传。后因用作成仙的典故。 唐 李白 《赠王汉阳》诗:“天落白玉棺, 王乔 辞 叶县 ,一去未千年, 汉阳 復相见。”
《國語辭典》:棺木  拼音:guān mù
棺材。《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徵君拿几十两银子来买了棺木,市上雇了些人抬到这里,把两人殓了。」
分類:棺木棺材
《國語辭典》:棺柩  拼音:guān jiù
棺材、灵柩。《儒林外史》第二○回:「请几众师父替我念一卷经,超度我生天。棺柩便寻那里一块空地,把我寄放著。」
《漢語大詞典》:棺榇(棺櫬)
泛指棺材。南史·何承天传:“ 丁况 三家数年中葬輒无棺櫬,实由浅情薄恩同於禽兽者耳。” 唐 无名氏 《开河记》:“ 叔谋 乃自备棺櫬,葬於城西隅之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侍御史知杂事 章频 使 辽 ,死於虏中,虏中无棺櫬,轝至 范阳 方就殮。”
分類:棺材
《漢語大詞典》:棺殓(棺殮)
亦作“ 棺敛 ”。 以棺木收殓死者。礼记·曾子问:“ 召公 谓之曰:‘何以不棺敛於宫中?’”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既溺,里人大呼求救,得其尸已死,即号慟为之制服如兄弟,厚为棺敛,送终之礼甚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洪全福起义档案·大明顺天国元年南粤兴汉大将军重悬赏格告示》:“官弁兵丁长夫等有阵亡者,由营从丰棺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