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斗棋(鬥棊)
亦作“鬭棋”。 见“ 斗棋 ”。
《漢語大詞典》:斗棋(鬥棋)
亦作“鬭棋”。亦作“鬪碁”。
(1).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使棋子自相斗击。史记·封禅书:“於是上使验小方,鬭棊,棊自相触击。” 司马贞 索隐引 顾氏 曰:“《万毕术》云‘取鸡血杂磨鍼铁杵,和磁石棊头,置局上,即自相抵击也’。” 清 钱谦益 《次韵何慈公岁暮感事》之四:“鬭棋小试行军法,撒豆频夸却敌方。”
(2).下棋。 宋 秦观 《奇兵》:“奕者之闘碁也,諦分审布,失其守者,逐而攻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凡作诗文书画、饮酒斗棋与百工技艺之事,无一不具夙根,无一不本天授。”
《骈字类编》:棋散(棋散)
唐 杜牧 齐安郡晚秋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漢語大詞典》:棋劫
亦作“棊劫”。 围棋的劫争。亦用以喻争战。周书·儒林传·乐逊:“譬犹棊劫相持,争行先后,若一行不当,或成彼利,诚应捨小营大,先保封域,不宜贪利边陲,轻为举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 秦 兗州 刺史 彭超 请攻 沛郡 太守 戴逯 於 彭城 ,且曰:‘愿更遣重将攻 淮南 诸城,为征南棊劫之势,东西并进, 丹阳 不足平也。’” 胡三省 注:“棊劫者,以棊势喻兵势也。围棊者,攻其右而敌手应之,则击其左取之,谓之劫。” 宋 陆游 《初夏》诗:“细煅诗联凭棐几,静思棋劫对楸枰。”参见“ 劫打 ”。
分類:围棋争战
《漢語大詞典》:劫打
亦作“刧打”。 围棋术语。也叫劫争。开局后,当一部分棋势不利或被围困时,如按常规着法攻守将难于保全,即采取此种走法。劫,即强行劫持,借以转死为活,化危为安。对局中,黑白双方在同一处各自围住对方一子,黑方如先提吃白方一子,白方须于他处下子,待黑方应后,方可于原处提回黑方一子。如此往复提吃。《天雨花》第十一回:“便呼侍者将棋至,二人对坐赌输赢。 永正 在傍来观看,各争形势用心情,局到中间寻刧打, 维明 忽而一回睛。”
《漢語大詞典》:棋置
亦作“棊置”。 犹棋布。史记·货殖列传:“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棊置。” 司马贞 索隐:“言如置棊子,往往有之。” 宋 吴儆 《浮丘山赋》:“突若山峙,错若棊置。” 明 袁宏道 《募建青门庵疏》:“故今京都、 吴 越 、精蓝棋置,而文章礼乐,亦甲中夏。”
《漢語大詞典》:棋石
石质棋子。 元 马臻 《春日闲居》诗之一:“蘚痕带露侵碁石,山影分云落砚池。”
分類:石质棋子
《漢語大詞典》:行棋
下棋。说文·竹部:“行棋相塞谓之簺。”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画字行棋:“又弈棋,古亦谓之行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委巷儿戏,则有行棋,或五或七,直行一道,先至者胜。”
分類:下棋
《漢語大詞典》:棋客
善弈棋的人。 唐 李德裕 《尊师是桃源黄先生传法弟子》诗:“棋客留童子,山精避直神。” 唐 韩偓 《社后》诗:“目随棋客静,心共睡僧闲。”
分類:弈棋
《漢語大詞典》:棋经(棋經)
关于棋术的专书。亦指棋术。 敦煌 写本中有《棋经》一卷(S5574号),存169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棋经》七篇,第二部分是 梁武帝 的《棋评要略》。 宋 张靖 著有《棋经十三篇》。 唐 韩偓 《频访卢秀才》诗:“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参阅 李毓珍 《〈棋经十三篇〉校注》
《國語辭典》:棋谱(棋譜)  拼音:qí pǔ
用文字与图片指导下棋时各种布局方法的书籍。
《國語辭典》:棋战(棋戰)  拼音:qí zhàn
下棋。如:「棋战方浓」。宋。陆游 识喜诗:「僧招决棋战,客让主诗盟。」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五。画字行棋》:「盖棋战所以为人困者,以其行道穷迫耳。」
分類:下棋
《漢語大詞典》:棋槊
亦作“棊槊”。 即握槊。古代博戏。相传 南北朝 时传入,后演变为双陆。 唐 韩愈 《示儿》诗:“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 元 陈樵 《蔗庵赋》:“琴樽命客,棊槊交午。”参阅魏书·艺术传
分類:博戏传入
《漢語大詞典》:棋坐
亦作“棊坐”。 似棋子般列坐。南史·张永传:“朝廷所给赐脯餼,必棊坐齐割,手自颁赐。”
分類:棋子子般
《漢語大詞典》:棋人
犹棋客。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刘仲甫国手碁:“ 钱塘 一都会,高人胜士精此者众,碁人谓之一关。”
《國語辭典》:棋品  拼音:qí pǐn
1.下棋的工夫品第。《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汝可先往一试,看汝与彼优劣,便可以定彼棋品。」
2.下棋时所表现的修养、态度。如:「他的棋品很差,只要输棋就翻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