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阿赖耶识(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识 ”。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识;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漢語大詞典》:阿那波那
梵语译音。意译为数息观。佛教静修之法,数鼻息的出入,使心境恬静宁一。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但契经不云乎?阿那波那,三世一切佛入道初门,此门彻下彻上,不局藏教。”
《漢語大詞典》:阿耨达池(阿耨達池)
梵语Anavatapta的译音。意译为“无热恼”。池名。 唐 代称为 无热恼池 。此池在五 印度 北, 大雪山 北 香山 南,二山之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序》作“阿那婆答多池”。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司马迁班固言河出昆仑:“佛书説…… 雪山 在 中天竺国 ;正当南阎浮提之中,山最高顶有池,名 阿耨达池 ,池中有水,号八功德水,分派而出,遂有青黄赤白之异,今 黄河 盖其一派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宝山在 大雪山 北,上有 阿耨达池 ,东从牛口流出 殑伽河 ,入东南海,南从象口流出 信度河 ,入西南海,西从马口出 缚芻河 ,入西北海,北从狮子口出 从多河 ,入东北海,潜流地下出积石,为中国 河 源。按 河 源出 撤敦脑儿 阿耨达池 ,即 星宿海 也,浮屠氏言此非诞矣。” 明 唐顺之 《雪诗和苏韵》之十:“ 葱岭 未消 阿耨 水,珠林忽散鬘陀花。”
分類:梵语译音
《國語辭典》:阿耨多罗(阿耨多羅)  拼音:ā nòu duō luó
无上、最殊胜,为梵语Anuttara的音译。《大智度论》卷二:「复次知世间相,非有常,非无常,非有边,非无边,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净,常不坏相如虚空,是名知世间,复名阿耨多罗。」
《國語辭典》:阿毗达磨(阿毗達磨)  拼音:ā pí dá mó
佛教经典三藏中属于论藏的典籍。梵语abhidharma的音译,意为对法、向法、无比法等特别的法。指对佛陀教法以非常详细而系统化方式撰述的佛教典籍。《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论,谓传生无漏慧教,此诸慧论,是彼资粮故,亦得名『阿毗达磨』。」也作「阿毗昙」。
分類:梵语音译
《漢語大詞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佛教认为得到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智,即名为“佛”。 宋 苏轼 《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曰以无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 得阿罗汉道,亦曰以无所得故而得。如来与 舍利弗 若是同乎?曰:何独 舍利弗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第四二问》:“如我所言,上合佛心,我所科判,上合 阿难 原文,佛加被我, 智者大师 加被我,我疾得法华三昧,亦得普见一切色身三昧,见生蒙佛梦中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漢語大詞典》:八犍度
谓佛教分诸法为八类(犍度,梵语法聚的意思):一、杂犍度,杂说四善根、四圣果等。二、结使犍度(结使,烦恼的意思)。有三结、五盖乃至百八烦恼之说。三、智犍度,说二智、四智等。四、行犍度,说十善、十恶等业行。五、大犍度,说地、水、火及四大等法。六、根犍度,说眼耳等五根,六根乃至二十二根等。七、定犍度,说四禅、四定之禅定。八、见犍度,说断、常二见乃至六十二见等。亦省作“ 八犍 ”。 北周 王褒 《周经藏愿文》:“ 鹿苑 四諦之法, 尼园 八犍之文。”
《漢語大詞典》:梖多
梵语pattra的音译字。即贝叶树。
分類:梵语音译
《漢語大詞典》:宝忏(寶懺)
僧道祝祷时念诵的经文。忏,梵语的省译。《水浒传》第七一回:“道士齐宣宝懺,上瑶臺酌水献花。”
《漢語大詞典》:吃栗多
梵语krita的译音。意谓贱人。 明 张鼎思 《琅琊代醉编·吃栗多》:“梵云吃栗多, 唐 言贱人。” 清 梁章钜 称谓录·贱称:“梵语吃栗多,华言贱人。”
《漢語大詞典》:村律院
乡村佛寺。律,梵语vinaya的意译。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永福村院犬》:“ 福州 永福县 有村律院,伯仲二僧同房。”
《漢語大詞典》:耆阇崛山(耆闍崛山)
梵语的译音,又译为 灵鹫山 、 灵鸟山 、 灵鸟顶山 。在中 印度 摩揭陀国 王舍城 东北,为 释迦牟尼 说法之地。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西域记》:“ 耆闍崛山 在 阿耨达 王舍城 东北,西望其山,有两峯双立,相去二三里,中道鷲鸟常居其岭,土人号曰 耆闍崛山 。胡语‘耆闍’,鷲也。”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六:“正言 姞栗陀罗矩吒山 ,此译云 鷲臺 ,又云 鷲峯 ,言此山既栖鷲鸟,又类高臺也。旧译云 鷲头 或云 灵鷲 者,一义也。”
《漢語大詞典》:耆婆耆婆
梵语Jivajivaka的音译,又译命命鸟、共命鸟。一身两头,人面禽形,自鸣其名。见于佛典。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梵言耆婆耆婆鸟,此言命命鸟是也。”翻译名义集·畜生:“《法华》云‘命命’。杂寳藏经云: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识神各异,同共报命,故曰命命。”
分類:梵语音译
《漢語大詞典》:祛卢虱咤(佉盧蝨吒)
亦作“ 佉卢 ”。译作“佉路瑟吒”。梵语的音译,佛教传说中的人物,曾创制横书左行的古 印度 文字。《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卷七:“ 佉卢 蝨吒 ,驴神仙人, 隋 言 驴脣 。身体端正,唯脣似驴,是故为驴脣仙人。”法苑珠林卷六:“及至长成,教服仙药,与天童子日夜共游,復有大天亦来爱护此儿,饮食甘果药草,身体转异,福德庄严,大光照曜,如是天众同共称美,号为 佉卢虱吒 。”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佉路瑟吒书论:“一切经音义云,佉路应言佉路瑟吒,谓北方边处人书,是佉路书。”
《漢語大詞典》:牛头旃檀(牛頭旃檀)
梵语的音义并译。即旃檀香树。以其产地之山状若牛头,故称。法苑珠林卷十五引佛本行经:“尔时太子即初就学,将好最妙牛头旃檀作於书板,纯用七宝庄严四缘,以天种种殊特妙香涂其背上。”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七:“旃檀那,谓牛头旃檀等,赤即紫檀之类,白谓白檀之属。”亦省称“ 牛头 ”。《翻译名义集·众香》“牛头旃檀”引《华严经》:“ 摩罗耶山 出旃檀香,名曰牛头。”《翻译名义集·众香》“牛头旃檀”引《正法念经》:“此洲有山,名曰 高山 。 高山 之峰,多有牛头旃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於此峰中生旃檀树,故名牛头。”参见“ 檀香 ”、“ 旃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