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梆子  拼音:bāng zi
1.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响器,敲击时发出声响,用来召集群众、报警或巡夜打更。《水浒传》第二回:「找庄上打起梆子,你众人可各执鎗棒,前来救应。」《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
2.乐器名。由两根硬木棒组成。音响脆而坚实,为梆子戏的主要击节乐器。
3.梆子腔的简称。参见「梆子腔」条。如:「陕西梆子」、「河南梆子」。
《國語辭典》:中路梆子  拼音:zhōng lù bāng zi
流行于山西地方的剧种。由蒲剧派衍生而成。音调高亢,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也称为「晋剧」、「山西梆子」。
《国语辞典》:上党梆子(上党梆子)  拼音:shàng dǎng bāng zi
流行于山西东南部汉属地区的剧种。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犷、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除梆子腔调外,也吸收了罗罗腔、昆腔、赚戏、皮黄的曲调。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
《国语辞典》:陕西梆子(陕西梆子)  拼音:shǎn xī bāng zi
秦腔的别名。参见「秦腔」条。
分类:秦腔
《国语辞典》:乾敲梆子不卖油(乾敲梆子不卖油)  拼音:gān qiāo bāng zi bù mài yóu
引申为令人渴望却达不到目的。如:「他那乾敲梆子不卖油的高谈阔论,不切实际,没人理会。」
分类:渴望
《国语辞典》:同州梆子  拼音:tóng zhōu bāng zi
戏曲剧种之一。为秦腔的支派,主要流行于陕西同州一带,因此也称为「东部秦腔」、「东路梆子」。起源于明代,以二弦为伴奏乐器,音调特别高亢。
《国语辞典》:打梆子  拼音:dǎ bāng zi
梆子,竹制或木制的响器,古人巡夜打更时用以敲击发声。「打梆子」指打更巡夜。《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你如今可到总铺门口去,有觅人打梆子,早晚勤谨,可以度日。」《红楼梦》第五九回:「穿堂内又添了许多小厮们坐更打梆子,已安插得十分妥当。」
《国语辞典》:北路梆子  拼音:běi lù bāng zi
流行于山西省北部地区的戏剧。由蒲剧派生而成。
《国语辞典》:唱洋梆子  拼音:chàng yáng bāng zi
北平方言:(1)比喻大哭大闹。如:「她一听爸妈不肯答应她的要求,当场就唱洋梆子了。」(2)比喻大肆埋怨或训斥。如:「把老爷子惹毛了,他又要对你大唱洋梆子了。」
《国语辞典》:打亮梆子  拼音:dǎ liàng bāng zi
亮梆子,天亮时候打的梆子。「打亮梆子」指敲五更。《红楼梦》第八三回:「嘴里胡说白道,只说好像刀子割了去的是的。直闹到打亮梆子以后才好些了。」
《国语辞典》:亮梆子  拼音:liàng bāng zi
古代巡夜人在天将亮时,所打的最后一次梆子。《红楼梦》第八三回:「直闹到打亮梆子以后才好些了,你说吓人不吓人?」
《国语辞典》:下梆子  拼音:xià bāng zi
旧时报更,以击梆子为号,故称初更时候为「下梆子」。《红楼梦》第九二回:「外面下雪,早已下了梆子了。」
《國語辭典》:河南梆子  拼音:hé nán bāng zi
河南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山西等地。梆子腔的一种,演唱时以硬木梆子按拍,节奏鲜明。也称为「豫剧」。
《國語辭典》:豫剧(豫劇)  拼音:yù jù
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山西等地的剧种,属于梆子腔的一种。演唱时以硬木梆子按拍,节奏鲜明。也称为「河南梆子」。
《國語辭典》:河北梆子  拼音:hé běi bāng zi
一种流行于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戏曲。是由清乾隆末年山西蒲州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曾受高腔、京剧的影响,音调高亢,表演细腻。
《漢語大詞典》:梆子戏(梆子戲)
梆子腔系统的各种戏剧。 葛洛 《龙店乡的喜日》:“昨晚县城里有剧团在演梆子戏,听说今晚还要演哩。”参见“ 梆子腔 ”。
《國語辭典》:梆子腔  拼音:bāng zi qiāng
一种地方戏曲腔调。因演唱时以梆子加强节奏,故称为「梆子腔」。起于陕西,盛行于北方。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词通俗易懂,使戏曲艺术更加群众化。简称为「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