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栗子  拼音:lì zi
板栗的别名。参见「板栗」条。
《國語辭典》:栗爆  拼音:lì bào
握拳或屈指,用突出的中指节敲打头的动作。元。无名氏《黄花峪》第四折:「我去你秃头上直打五十个栗爆!」也作「栗暴」。
《国语辞典》:糖炒栗子  拼音:táng chǎo lì zi
一种零食。将锅内掺有糖蜜的砂子炒热,再倒入生栗子,连翻带炒,使生栗子由无光泽,变成油亮枣红的熟栗子。也称为「甘栗」、「炒栗子」。
《国语辞典》:炒栗子  拼音:chǎo lì zi
一种零食。将栗实放在拌糖的黑铁砂中炒熟。也称为「糖炒栗子」。
分类:零食铁砂
《國語辭典》:鸡皮栗子(雞皮栗子)  拼音:jī pí lì zi
皮肤上因为寒冷或惊吓等刺激,引起附著于毛发的肌肉收缩而产生皮肤表面突起细密小粒的现象。《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长安》:「一阵西风,正从门圈子里刮来,身上又无绵衣,肚中又饿,刮起一身鸡皮栗子,把不住的寒颤。」也称为「寒粟子」、「鸡皮疙瘩」。
分類:鸡皮疙瘩
《漢語大詞典》:寒栗子
因受寒或受惊,皮肤上出现的疙瘩。《水浒传》第一回:“太尉方纔爬得起来,説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栗子比餶飿儿大小。”一本作“ 寒粟子 ”。
《漢語大詞典》:爆栗子
栗爆。谓将食指、中指弯曲起来敲人头顶的动作。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七:“不知为什么, 大高二爷 顶恨她,有机会总要给她几个爆栗子,牙齿还要咬紧。”
《漢語大詞典》:吃麻栗子
方言。被别人屈着中指指节骨凿头额。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七:“拿摩温动不动就给人吃麻栗子,立壁角。”
《國語辭典》:毛栗子  拼音:máo lì zi
板栗树果实的别名。参见「板栗」条。
《漢語大詞典》:栗黄
栗子。栗子除去外壳而肉色黄,故称。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和齑:“蒜一、薑二、橘三、白梅四、熟栗黄五。” 前蜀 贯休 《上卢少卿觅千文》诗:“荆山有美玉,含华尚炳烂……倘或如栗黄,保之上霄汉。”宋史·礼志十一:“ 元丰 元年,宗正寺奏:‘据太常寺报,选日荐新兔、藷藇、栗黄。’”
《漢語大詞典》:霜栗
(1).即栗子。栗子九月霜降乃熟,故称。 唐 李白 《夜泊黄山》诗:“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提盘饭霜栗。” 宋 陆游 《对食戏咏》:“冰梨頳似颊,霜栗大如拳。”
(2).指栗树。 元 刘因 《杂诗》之五:“霜栗千封户,云屏四画图。”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栗
《漢語大詞典》:梨栗
亦作“棃栗”。
(1).梨树与栗树。 汉 扬雄 《长杨赋》:“驰骋秔稻之地,周流梨栗之林。”
(2).指梨子与栗子。 唐 秦系 《山中奉寄钱起员外兼简苗发员外》诗:“稚子唯能觅梨栗,逸妻相共老烟霞。” 明 高启 《赠杜进士儿端》诗之二:“不贪棃栗自相亲,识是君家旧友人。”
《國語辭典》:茧栗(繭栗)  拼音:jiǎn lì
1.初生的小牛,其角如茧如栗,故以茧栗指小牛。《国语。楚语下》:「郊褅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牲用茧栗,玄酒陶匏。」唐。颜师古。注:「谓牛角如茧及栗者,牛之小也。」
2.比喻花苞。宋。黄庭坚寄王定国诗。序〉:「往岁过广陵,值早春尝作诗云:『春风十里珠帘捲,髣髴三生杜牧之。红药梢头初茧栗,杨州风物鬓成丝。』」
3.形容初生的笋。宋。黄庭坚〈食笋十韵〉:「茧栗戴地翻,觳觫触墙坏。」
《漢語大詞典》:枣栗(棗栗)
(1).枣树与栗树。亦指枣子与栗子。战国策·燕策一:“南有 碣石 、 雁门 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於民,此所谓天府也。”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既至 安邑 ,御服穿敝,惟以枣栗为食。”
(2).古时妇女早间拜见长辈时常献的果品。仪礼·士昏礼:“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执笲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 贾公彦 疏:“枣栗,取其早自谨敬。”国语·鲁语上:“夫妇贄不过枣栗,以告虔也。” 韦昭 注:“枣,取蚤起,栗,取敬肃。”
《漢語大詞典》:栗蓬
栗子的外刺苞。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戏赠》:“细看卷蠆尾,我家真栗蓬。”《醒世姻缘传》第八四回:“新留的头髮,通似六七月的栗蓬,颜色也合栗蓬一样。”
分類:栗子
《漢語大詞典》:栗皱(栗皺)
栗子带刺的外壳。 唐 杜甫 《野望因过常少仙》诗:“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 前蜀 贯休 《湖头别墅》诗之一:“饥鼠掀菱殻,新蝉避栗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