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礧砢
亦作“礌砢”。
(1).树木多节。亦喻人才卓越。《晋书·庾敳传》:“目 嶠 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二九:“﹝ 洋县 开明寺 ﹞中植古柏八株,根节礧砢。”
(2).众多委积貌。 唐 陆龟蒙 《太湖石》诗:“他山岂无石,厥状皆可荐。端然遇良工,坐使天质变。或裁基栋宇,礧砢成广殿。或剖出温瑜,精光具华瑱。” 宋 范成大 《嘲峡石》诗:“礧砢包蠃蚌,淋漓錮铅锡。” 清 魏源 《太室南溪逍遥谷诗》序:“怪石礧砢万状,与水争奇,排奡之极,渐入澄泓。”
(3).形容心地光明,举止洒脱。 明 张居正 《贺少司寇少崖傅公三品奏最序》:“ 楚 之有 江 、 汉 、 衡 、 巫 ,山磅礴而水渀湃,故其人多任率简谅,有礧砢倜儻之概,然其蔽也。” 明 张居正 《宝剑篇》:“丈夫礧砢贵如此,何能齷齪混泥滓!”
(1).树木多节。亦喻人才卓越。《晋书·庾敳传》:“目 嶠 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二九:“﹝ 洋县 开明寺 ﹞中植古柏八株,根节礧砢。”
(2).众多委积貌。 唐 陆龟蒙 《太湖石》诗:“他山岂无石,厥状皆可荐。端然遇良工,坐使天质变。或裁基栋宇,礧砢成广殿。或剖出温瑜,精光具华瑱。” 宋 范成大 《嘲峡石》诗:“礧砢包蠃蚌,淋漓錮铅锡。” 清 魏源 《太室南溪逍遥谷诗》序:“怪石礧砢万状,与水争奇,排奡之极,渐入澄泓。”
(3).形容心地光明,举止洒脱。 明 张居正 《贺少司寇少崖傅公三品奏最序》:“ 楚 之有 江 、 汉 、 衡 、 巫 ,山磅礴而水渀湃,故其人多任率简谅,有礧砢倜儻之概,然其蔽也。” 明 张居正 《宝剑篇》:“丈夫礧砢贵如此,何能齷齪混泥滓!”
《漢語大詞典》:赭山
(1).谓伐尽山上的树木。 唐 柳宗元 《吏商》:“虽赭山以为章,涸海以为盐,未有利大能若是者。”
(2).指伐尽树木后光秃的山岭。 唐 刘禹锡 《君山怀古》诗:“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3).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浙江 萧山 东北。古与 龛山 隔 钱塘江 对峙,东接 鳖子门 ,为江海门户,后江流北移,此山遂与 龛山 同处江南。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 浙西 安抚使 康允之 ﹞遂弃城遁,保 赭山 。”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闻道復西来,潜身入 吴 市。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垒。”
(4).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安徽省 芜湖市 北郊。上有 宋英宗 治平 二年建造的塔和相传为 宋 黄庭坚 读书处的 滴翠轩 等名胜古迹,今已辟为公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余过 芜湖 ,主人 漱泉 邀游其处,屋不甚多,而窗对 赭山 ,门临湖水。”《芜湖县志·地理志·山》引《江南地理志》:“﹝ 赭山 ﹞右控 大江 ,舳艫云连,俯瞰城郭,歷歷如绘。每当雨后,嵐光縹渺,八景中称‘赭塔晴嵐’者即此。”
(2).指伐尽树木后光秃的山岭。 唐 刘禹锡 《君山怀古》诗:“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3).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浙江 萧山 东北。古与 龛山 隔 钱塘江 对峙,东接 鳖子门 ,为江海门户,后江流北移,此山遂与 龛山 同处江南。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 浙西 安抚使 康允之 ﹞遂弃城遁,保 赭山 。”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闻道復西来,潜身入 吴 市。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垒。”
(4).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安徽省 芜湖市 北郊。上有 宋英宗 治平 二年建造的塔和相传为 宋 黄庭坚 读书处的 滴翠轩 等名胜古迹,今已辟为公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余过 芜湖 ,主人 漱泉 邀游其处,屋不甚多,而窗对 赭山 ,门临湖水。”《芜湖县志·地理志·山》引《江南地理志》:“﹝ 赭山 ﹞右控 大江 ,舳艫云连,俯瞰城郭,歷歷如绘。每当雨后,嵐光縹渺,八景中称‘赭塔晴嵐’者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