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6,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低柔
敷柔
柔慈
柔光
柔洁
柔谨
柔利
柔美
柔靡
柔润
柔巽
婉柔
愚柔
滑柔
红柔
《漢語大詞典》:低柔
低而柔和。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而若干人以为只有低柔的声音才能有音色,那是错误的。”
分類:柔和
《骈字类编》:敷柔
唐 韩愈 荐士 敷柔肆纡馀,奋猛卷海潦。
《漢語大詞典》:柔慈
温和仁慈。 清 杜岕 《警鼠》诗:“吾性颇柔慈,不忍甚疾恶。”
分類:温和仁慈
《漢語大詞典》:柔光
柔和的光。 峻青 《变天》八:“八月十五的月亮,又亮又大,象一轮银盘,从东山顶上升起,金色的柔光,照得满院子通明。” 冯德英 《苦菜花》第八章:“从此,那银盆似的月亮,发出幽静温和的柔光。”
分類:柔和
《漢語大詞典》:柔洁(柔潔)
和美洁净。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想起一千九百二十三年前,一个纯洁的婴孩,今夜出世……这个澈底光明柔洁的夜,原只是为他而有的。”
分類:和美洁净
《漢語大詞典》:柔谨(柔謹)
温和恭谨。后汉书·东夷传论:“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故 东夷 通以柔谨为风,异夫三方者也。”北齐书·陈元康传:“﹝ 陈元康 ﹞性又柔谨,通解世事。” 唐 李华 《寿州刺史壁记》:“刚克以顺,柔谨而肃。” 清 薛福成 《书〈汉书·元后传〉后》:“余始疑太后性虽柔谨,而 汉 祚之移,或与闻焉。”
分類:温和恭谨
《漢語大詞典》:柔利
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海外北经:“ 柔利国 在 一目 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 留利之国 ,人足反折。”《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东北至西北方,有 跂踵 民、 句婴 民、 深目 民、 无肠 民、 柔利 民、 一目 民。”
《國語辭典》:柔美  拼音:róu měi
柔和优美。如:「一首柔美的音乐,能使人有安详的感觉。」「她柔美的谈吐,深获大家的好感。」
《漢語大詞典》:柔靡
柔弱委靡。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故文章柔靡,风俗巧伪。”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 海盐 故滨海之沃,而柔靡奢慢之俗也。” 胡韫玉 《锦城纪游》诗:“六十年间万首诗,剗除柔靡育雄奇。” 朱自清 《短诗与长诗》:“据我所感,便只有感伤的情调和柔靡的风格;正和旧诗、词和散曲里所有的一样!”
《漢語大詞典》:柔润(柔潤)
柔和润泽;轻柔圆润。晋书·舆服志:“又以蝉取清高饮露而不食,貂则紫蔚柔润而毛采不彰灼,金则贵其寳莹,於义亦有所取。” 宋 欧阳修 《减字木兰花》词:“歌檀敛袂,繚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綫穿。”
《漢語大詞典》:柔巽
犹柔顺。《易·蛊》“初六,干父之蛊,有子” 三国 魏 王弼 注:“处事之首,始见任者也。以柔巽之质,干父之事,能承先轨,堪其任者也,故曰有子也。”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二节:“尚气之士,每不惜触禁网以赴之,而詆儒为柔巽者有焉矣。”
分類:柔顺王弼
《漢語大詞典》:婉柔
温顺柔弱。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龙梭三娘:“主见其婉柔,不忍诛。”
分類:温顺柔弱
《漢語大詞典》:愚柔
愚笨软弱。 清 曾国藩 《复贺耦庚中丞书》:“ 国藩 虽愚柔,既闻明训,敢不请事。”
分類:愚笨软弱
《漢語大詞典》:滑柔
(1).宛转柔和。 元 周伯琦 《纪行》诗之十三:“川草花芬郁,沙禽语滑柔。”
(2).滑润柔软。 明 袁宏道 《湘湖》:“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
《骈字类编》:红柔(红柔)
无名氏蔷薇诗红能柔绿能软浓淡参羞相宛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