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见尧于墙(见尧于墙)  拼音:jiàn yáo yú qiáng
看见尧的幻影在墙上。语出《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臣闻君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形容思慕到极点。
《国语辞典》:穷则变,变则通(穷则变,变则通)  拼音:qióng zé biàn,biàn zé tōng
语出《易经。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指当事物发展到极点、穷尽的时候,就必须求变化,变化之后便能够通达,适合需要。《老残游记二编》第五回:「只是一个变字。《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天下没有个不变会通的人。」
《国语辞典》:物盛则衰(物盛则衰)  拼音:wù shèng zé shuāi
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必然走向衰亡。《战国策。秦策三》:「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史记。卷一○四。田叔传》:「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也作「物极则衰」。
《国语辞典》:喜极而泣(喜极而泣)  拼音:xǐ jí ér qì
高兴到了极点,反而落下泪来。如:「上台领奖的那一刹那,她忍不住喜极而泣。」
《国语辞典》:兴尽悲来(兴尽悲来)  拼音:xìng jìn bēi lái
高兴到极点,悲哀就随之而来。指万事只能适可而止。唐。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回,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国语辞典》:痛切心骨  拼音:tòng qiè xīn gǔ
伤心怨恨到了极点。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义士仁人,痛切心骨。」也作「痛心刻骨」、「痛心入骨」。
《国语辞典》:痛心切齿(痛心切齿)  拼音:tòng xīn qiè chǐ
痛恨到了极点。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此愚臣之所痛心切齿于既往,是以不忍复躬行于当世也。」也作「切齿拊心」、「切齿腐心」。
《国语辞典》:痛心刻骨  拼音:tòng xīn kè gǔ
伤心、怨恨到了极点。《明史。卷一八一。刘健传》:「痛心刻骨,誓以死报。」也作「痛切心骨」、「痛心入骨」。
《国语辞典》:无聊透顶(无聊透顶)  拼音:wú liáo tòu dǐng
形容言语举止没有意义到了极点。如:「小吴竟然开这种玩笑,简直是无聊透顶。」
《国语辞典》:音容凄断(音容凄断)  拼音:yīn róng qī duàn
声音、容貌凄凉哀痛。形容悲伤到极点。如:「罹难者家属音容凄断,令旁观者为之鼻酸。」
《国语辞典》:百吗儿(百吗儿)  拼音:bǎi mǎ ér
表示到了极点。常和「似的」连用。《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昨日听见这个信儿,就把我俩乐的百吗儿似的。」
分类:极点
《漢語大詞典》:自大狂
形容自我尊大到极点。 郭沫若 《雄鸡集·人类前途有无限的光明》:“在这种侮辱人类文化尊严的帝国主义者的产物中,包含着极端自私自利的市侩主义,绝望而颓丧的变态心理,反理性的神秘主义,民族的自大狂,道德与正义观念的毁灭,人类美感的蹂躏。”
《國語辭典》:罪大恶极(罪大惡極)  拼音:zuì dà è jí
罪恶深重,达于极点。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五:「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隋唐演义》第九一回:「杨国忠召乱起衅,罪大恶极,人人痛恨。」
《國語辭典》:足蹈手舞  拼音:zú dào shǒu wǔ
形容非常高兴、喜悦。参见「手舞足蹈」条。《聊斋志异。卷一二。苗生》:「闻者欠伸屡作,欲睡欲遁,而诵者足蹈手舞,茫不自觉。」
《国语辞典》:不肯一世  拼音:bù kěn yī shì
狂傲自满,以为无人能及。形容狂妄自大到极点。宋。黄庭坚〈跋范文正公帖〉:「苏才翁笔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惟称文正公书与乐毅论同法。」也作「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