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19,分75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杜鲁门主义
杜威十进位分类法
杜思妥也夫斯基
万那杜共和国
有杕之杜
杜鹃窝
杜象
杜微慎防
杜绝后患
杜口绝舌
杜门株守
万那杜
杜门屏迹
杜门却扫
杜门塞窦
《国语辞典》: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  拼音:dù lǔ mén zhǔ yì
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S.Truman)于西元一九四七年三月在国会演说,请求批准给予希腊及土耳其的贷款及军事援助,并运用美国的实力及地位支持反共势力,并防卫集权主义的扩张而发表的外交原则,俾维持国际安定。他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以防堵共产主义的渗入,故称为「杜鲁门主义」。
《国语辞典》:杜威十进位分类法(杜威十进位分类法)  拼音:dù wēi shí jìn wèi fēn lèi fǎ
一种将知识分类的方法。为西元一八七六年美国图书馆学者杜威所创,故以名之。此分类法将知识分成十六类,包括(0)总类、(1)哲学类、(2)宗教类、(3)社会科学类、(4)语言类、(5)自类科学类、(6)应用科学类、(7)艺术类、(8)文学类、(9)历史类。每一大类下再以十进位的方法分小类,相同的数字赋予相同的意义,以此类推。如:「杜威十进位分类法对图书的分类上架十分有利,故广为世界各国采用。」
《国语辞典》:杜思妥也夫斯基  拼音:dù sī tuǒ yě fū sī jī
Feodor Dostoyevsk
人名。(西元1821~1881)俄国小说家。曾参与一项自由运动,被判死刑,临刑忽得赦令,流放西伯利亚九年。他的作品以描写俄国人民绝望的心态,以及人神之间等问题为主。著有《穷人》、《白痴》、《罪与罚》、《卡拉马助夫兄弟们》等书。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并称写实派三大家。
《国语辞典》:万那杜共和国(万那杜共和国)  拼音:wàn nà dù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Vanuatu
国名。位于西南太平洋,介于澳洲与斐济之间。由十二个主岛和许多小岛组成,面积一万一千八百八十平方公里,人口约十五万五千二百。首都维拉港(Port Vila)。人民信仰基督教、英国国教、天主教。主要语言有英语、法语、万那杜语等。原为英、法两国共管,于西元一九八○年七月三十日独立,所以订该日为国庆日。币制为Vatu。简称为「万那杜」。
《国语辞典》:有杕之杜  拼音:yǒu dì zhī dù
《诗经。唐风》的篇名。共二章。根据〈诗序〉:「有杕之杜,刺晋武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以自辅焉。」或亦指为怀人之诗。首章二句为:「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分类:的篇名
《国语辞典》:杜鹃窝(杜鹃窝)  拼音:dù juān wō
1.杜鹃鸟所筑的巢。
2.精神病院。1975年美国发行一部影响深远之名片「飞越杜鹃窝」(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cuckoo's nest意指精神病院,源自一首同名的美国童谣,歌词叙述一只杜鹃飞来飞去,好像疯了一般,因此以杜鹃窝比喻精神病院。
《国语辞典》:杜象  拼音:dù xiàng
Duchamp,Marcel
人名。(西元1887~1968)法国画家,早期作品以立体主义的形态分割法,表现未来派的特性;随后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和达达主义运动。西元一九四二年归化美国,是装置艺术的开拓者,今日各种现代艺术深受他的影响。代表作有下楼梯的裸体、女侍。
《国语辞典》:杜微慎防  拼音:dù wéi shèn fáng
杜绝、防止祸患于未然。《明史。卷二○二。胡松传》:「松言边兵外也而内之,武库仗内也而外之,非所以重肘腋,杜微慎防也,执弗许。」
《国语辞典》:杜绝后患(杜绝后患)  拼音:dù jué hòu huàn
防止、根绝未来的祸害。《平妖传》第四○回:「那安放白玉炉的山峰崩将下来,恰好塞了洞门。雾幕白玉炉仍收回天上,从此白云洞再无人到。此是玉帝杜绝后患之意。」《金瓶梅》第九二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如到官处断开了,庶杜绝后患。」
《国语辞典》:杜口绝舌(杜口绝舌)  拼音:dù kǒu jué shé
闭口,不敢言语。也作「杜口结舌」。
《国语辞典》:杜门株守(杜门株守)  拼音:dù mén zhū shǒu
闭门独居,以等待机会。如:「他为了避开閒言閒语,只好杜门株守过日子。」
《国语辞典》:万那杜(万那杜)  拼音:wàn nà dù
Vanuatu
国名。位于西南太平洋,介于澳洲与斐济之间。参见「万那杜共和国」条。
《國語辭典》:杜门屏迹(杜門屏跡)  拼音:dù mén bǐng jī
紧闭门户,隐匿自己的踪迹。唐。杨烱〈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公杜门屏迹,心不自安,与门生故吏数百人归于后魏。」也作「杜门晦迹」。
《國語辭典》:杜门晦迹(杜門晦跡)  拼音:dù mén huì jī
紧闭门户,隐匿自己的行迹。《周书。卷四○。宇文神举传》:「显和具陈宜杜门晦迹,相时而动。孝武深纳焉。」也作「杜门屏迹」。
《國語辭典》:杜门却扫(杜門卻掃)  拼音:dù mén què sǎo
杜,堵塞、关闭。「杜门却扫」指关上大门,不再打扫门庭路径。形容谢绝应酬,不与外人往来。参见「闭门却扫」条。《北史。卷三三。列传。李孝伯》:「(谧)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绝迹下帷,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馀矣。」
《漢語大詞典》:杜门塞窦(杜門塞竇)
闭门堵洞。谓断绝一切通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荷花三娘子:“入夜,﹝ 宗湘若 ﹞杜门塞竇,唯恐其亡。”
分類:断绝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