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老杜  拼音:lǎo dù
唐朝诗人杜甫。参见「杜甫」条。
《國語辭典》:委积(委積)  拼音:wěi jī
积聚。《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唐。柳宗元 钴鉧潭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國語辭典》:小杜  拼音:xiǎo dù
唐朝诗人杜牧。参见「杜牧」条。
《國語辭典》:脱兔(脫兔)  拼音:tuō tù
兔子跳脱敏捷。比喻行动迅疾。《史记。卷八二。田单传》:「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漢語大詞典》:争地
(1).争夺土地。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墨子·非攻下:“今又以争地之故,而反相贼也。然则是亏不足,而重有餘也。” 唐 韩愈 《新竹》诗:“稀生巧补林,併出疑争地。”
(2).指战争双方必然争夺的险要之地。孙子·九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杜牧 注:“必争之地,乃险要也。”
《漢語大詞典》:持宪(持憲)
执掌法令。 唐 韩翃 《寄上田仆射》诗:“僕射临戎 谢安石 ,大夫持宪 杜延年 。” 唐 李中 《献中书张舍人》诗:“持宪威声振,司言品秩清。”诗话总龟·寓情门《古今诗话》:“一日开筵,朝士臻赴,以 杜 ( 杜牧 )尝持宪,不敢邀饮。”按, 杜牧 曾任监察御史。
《國語辭典》:扬州梦(揚州夢)  拼音:yáng zhōu mèng
1.杂剧名。元乔吉作。演杜牧游扬州,并牵合题诗赠张好好故事成篇。剧名取自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句。
2.传奇名。清嵇留山作。演杜子春为扬州巨商,后遇老君而得道的故事。
《漢語大詞典》:拙速
谓用兵宁拙于机智而贵在神速。孙子·作战:“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杜牧 注:“攻取之间,虽拙于机智,然以神速为上。” 晋 张协 《杂诗》之七:“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 侯景 闻臺军讨之,问策於 王伟 , 伟 曰:‘……兵贵拙速,宜即进军。’”
《國語辭典》:条达(條達)  拼音:tiáo dá
1.条理通达。《淮南子。本经》:「则目明而不以视,耳聪而不以听,心条达而不以思虑。」
2.腕饰、手镯。唐。徐圣《初学记。卷四。五月五日。叙事》:「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也称为「条脱」。
3.畅通到达。《战国策。魏策一》:「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
《國語辭典》:条脱(條脫)  拼音:tiáo tuō
腕钏、手镯。古代妇女的臂饰,以捶扁的金银条绕制成螺旋形,约三至八圈,两端另用金银丝编制成环套,可活动调节松紧。唐。李商隐〈中元作〉诗:「羊权虽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嗣后师师生辰,又赐珠钿、金条脱各二事。」也称为「臂钏」、「条达」、「跳脱」。
《漢語大詞典》:智名
谓有智谋的名声。孙子·形:“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杜牧 注:“胜于未萌,天下不知,故无智名。”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为无为:“勇功见而与天违,智名兴而与道反。动而民悦者,劳而德小;为而民喜者,为而恩少。”晋书·杜预传:“南土歌之曰:‘后世无叛由 杜翁 ,孰识智名与勇功。’” 宋 秦观 《崔浩论》:“ 司马迁 以为无智名无勇功,可谓有道之士也。”
《漢語大詞典》:杜司勋(杜司勳)
唐 杜牧 。 杜牧 曾官司勋员外郎,故称。 唐 李商隐 《杜司勋》诗:“刻意伤春復伤别,人间唯有 杜司勋 。” 清 林则徐 《次韵奉谢》:“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 杜司勋 。”
《漢語大詞典》:失众(失衆)
谓失去民心;失去众心。左传·襄公十八年:“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轻,轻则失众。”孙子·行军:“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 杜牧 注:“忧在内,是自失其众心也。” 张预 注:“言士卒相聚私语,低缓而言,以非其上,是不得众心也。”
《漢語大詞典》:阿宜
唐 杜牧 侄的小名。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小侄名 阿宜 ,未得三尺长。”后即为侄的代称。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宗族》:“姪曰阿宜。”
分類:杜牧小名
《漢語大詞典》:赵倚楼(趙倚樓)
指 唐 渭南 尉 赵嘏 。 嘏 工诗, 杜牧 最爱其“长笛一声人倚楼”句,因称为“赵倚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 杜紫微 览 赵渭南 卷《早秋》诗云‘残星几点鴈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味不已。因目 嘏 为 赵倚楼 。” 宋 戴复古 《长沙呈赵东岩运使并简幕中杨唯叔通判诸文》诗:“吟边万象写不得,上有风流 赵倚楼 。” 姚锡钧 《怀人》诗:“不见诗人 赵倚楼 ,早年名句遍 扬州 。”
分類:杜牧
《漢語大詞典》:谨察(謹察)
严密观察;谨慎考察。孙子·行军:“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杜牧 注:“当谨伺察之,恐有奇伏旁起也。” 宋 张栻 《雷州学记》:“则其於毫釐疑似之间,皆有以详辨而谨察之。” 明 胡居仁 《续白鹿洞学规》:“故必於事物初接、本心萌动之际,谨察精辨,孰为天理,孰为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