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杂念(雜念)  拼音:zá niàn
纷杂不纯的念头。如:「你满脑子的杂念,怎么静得下心来念书?」
《國語辭典》:私心杂念(私心雜念)  拼音:sī xīn zá niàn
为个人或少数团体利益打算的种种念头。
《漢語大詞典》:别念
(1).离别的思念。 南朝 梁 庾肩吾 《侍宴饯张孝总应令诗》:“别念动神襟,华文切离貺。” 唐 王勃 《秋江送别》诗之一:“已觉逝川伤别念,復看津树隐离舟。”
(2).杂念。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掛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漢語大詞典》:余念(餘念)
杂念;其他念头。法苑珠林卷一○七:“长养净心,惟在得戒,无餘念也。” 宋 张耒 《宿樊溪》诗:“兹游定何名,耿耿有餘念!”
分類:杂念念头
《國語辭典》:烦想(煩想)  拼音:fán xiǎng
俗虑、烦杂的思想。《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过灵溪而一跃,疏烦想于心胸。」
《漢語大詞典》:百心
异心;杂念。陈书·留异传:“进谢羣龙,自跃於千里;退怀首鼠,恆持於百心。”隋书·卢思道传:“外呈厚貌,内藴百心。”南史·胡颖任忠等传论:“持此百心,而事二主,欲求取信,不亦难乎?”
分類:异心杂念
《漢語大詞典》:杂虑(雜慮)
犹杂念。列子·汤问:“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閒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分類:杂念
《漢語大詞典》:遗想(遺想)
(1).俗虑;杂念。 南朝 陈 徐陵 《齐国宋司徒寺碑》:“孤松独秀,德音长往。节有推迁,情无遗想。” 唐 王昌龄 《裴六书堂》诗:“閒堂闭空阴,竹林但清响。窗下长啸客,区中无遗想。经纶精微言,兼济当独往。”
(2).对古人古事或往事的怀想。 宋 林逋 《池上春日》诗:“独有浴 沂 遗想在,使人终日此徘徊。”
《漢語大詞典》:杂识(雜識)
犹杂念。《西游补》第十四回:“ 沙和尚 妖精,容貌沉深,杂识未断,非吾徒也。”
犹杂记。古人多以此名书以见义。
《漢語大詞典》:岐念
杂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跳神:“一家媪媳姊若妹,森森蹜蹜,雁行立,无岐念,无懈骨。”
分類:杂念
《國語辭典》:三昧  拼音:sān mèi
1.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2.诀要、窍门。《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國語辭典》:洗心  拼音:xǐ xīn
洗涤心胸,摒除恶念或杂念。《易经。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唐。徐浩〈宝林寺作〉诗:「洗心听经论,礼足蠲凶灾。」
《國語辭典》:静坐(靜坐)  拼音:jìng zuò
1.静心安坐。如:「我每天习惯静坐一会儿,以涤清思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久病新瘉,气虚多惊,倦视绮罗,厌闻弦管,思欲静坐养神,乃策杖徐步入后园中。」《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仲翔诸人只得静坐等候,邹宜保竟朦胧睡去。」
2.为表示抗议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安静坐著。如:「民众以理性静坐的方式来表达对工厂污染环境的抗议。」
《國語辭典》:斋心(齋心)  拼音:zhāi xīn
涤虑清心,专一其志。《列子。黄帝》:「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唐。王昌龄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诗:「斋心问易太阳宫,八卦真形一气中。」
《國語辭典》:入定  拼音:rù dìng
佛教用语。指修习禅观时,心念惟安住在一对象上,而馀念不生的境界。《西游记》第二回:「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