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必  拼音:bù bì
1.不需要、没有必要。晋。陆机演连珠五○首之一五〉:「臣闻良宰谋朝,不必借威。」《三国演义》第九六回:「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
2.不一定、未必。《史记。卷八○。乐毅列传》:「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宋。曾巩〈王平甫文集序〉:「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
《國語辭典》:未始  拼音:wèi shǐ
未尝。《文选。刘桢。公宴诗》:「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清。张尔岐〈辨志〉:「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
《國語辭典》:何必  拼音:hé bì
为什么一定要。反问语气,表示不必、不需要。《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三国演义》第三回:「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
《漢語大詞典》:未可
(1).不可。《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 劌 曰:‘未可。’ 齐 人三鼓, 劌 曰:‘可矣。’”后汉书·荀彧传:“若一旦生变,天下未可图也。” 唐 杜甫 《剑门》诗:“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然神道设教,使人知畏,亦警世之苦心,未可绳以妄语戒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民族主义的文学家在今年的一种小报上说‘ 鲁迅 多疑’,是不错的,我正在疑心这批人们也并非真的民族主义文学者,变化正未可限量呢。”
(2).未必可以。《论语·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何晏 集解:“适,之也。虽学,或得异端,未必能之道。”
《漢語大詞典》:未平
(1).未必妥当。三国志·吴志·顾雍传“ 顾君 不言,言必有中”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权 曰:‘ 顾公 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
(2).没有平息。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漢語大詞典》:虚祸(虚禍)
未必出现的灾祸。《淮南子·说山训》:“畏马之辟也不敢骑,惧车之覆也不敢乘,是以虚祸距公利也。”
分類:未必灾祸
《国语辞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拼音:xiǎo shí liǎo liǎo,dà wèi bì jiā
人在幼年时聪明敏捷,表现优良,长大之后未必能有所成就。如:「天才儿童宜善加教育,否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国语辞典》:想当然耳(想当然耳)  拼音:xiǎng dāng rán ěr
耳,语末助词,无义。想当然耳表示虽然未必真的有这种事,但是推测它必然如此。《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宋。龚颐正《芥隐笔记。杀之三宥之三》:「东坡试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有云:『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以问苏出何书。答曰:『想当然耳。』」
《国语辞典》:打花胡哨  拼音:dǎ huā hú shào
花言巧语,说好听话,但未必有诚意。《红楼梦》第三五回:「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
《國語辭典》:麟角凤距(麟角鳳距)  拼音:lín jiǎo fèng jù
比喻珍贵却未必有用的东西。《抱朴子。外篇。自叙》:「晚又学七尺宏趫,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