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木梃
(1).树干。说文·木部:“材,木梃也。”急就篇卷四“斩伐材木斫株根” 唐 颜师古 注:“材,谓木梃也。”
(2).木棒。宋史·兵志九:“ 高宗 建炎 元年,始颁枢密院教閲法,专习制御摧锋破敌之艺,全副执带出入,短桩神臂弓、长柄刀、马射穿甲、木挺。” 清 傅维鳞 《明书·乱贼传二·满四》:“时我尚乏器械,遂执木梃迎鬭。”
分類:树干木棒
《國語辭典》:车辐(車輻)  拼音:chē fú
1.车的轮辐。
2.一种仪仗。形如车辐。《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高凉王孤传》:「中尉出行,车辐前驱,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
《國語辭典》:火柴  拼音:huǒ chái
一端蘸有磷、硫等易燃物品的细小木条,可以摩擦生火,非常方便。
《漢語大詞典》:木杵
舂米或捣物的木棒。汉书·陈万年传:“为地臼木杵,舂不中程。” 金 周昂 《边俗》诗:“木杵舂晨急,糠灯照夜多。” 刘白羽 《热情的歌声没有停止》:“妇女们从水井边顶着水瓮回来,然后高举着木杵在巨大的木臼里捣米。”
《國語辭典》:杆棒(桿棒)  拼音:gǎn bàng
古代一种当作兵器使用的木棍。《水浒传》第一○二回:「分开众人,向贺吉取了杆棒。」
《國語辭典》:梆子  拼音:bāng zi
1.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响器,敲击时发出声响,用来召集群众、报警或巡夜打更。《水浒传》第二回:「找庄上打起梆子,你众人可各执鎗棒,前来救应。」《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
2.乐器名。由两根硬木棒组成。音响脆而坚实,为梆子戏的主要击节乐器。
3.梆子腔的简称。参见「梆子腔」条。如:「陕西梆子」、「河南梆子」。
《漢語大詞典》:木吾
木棒名。 汉 代御史、校尉、郡守、都尉、县长之类官员皆用木吾夹车。 唐 陆羽 茶经·四之器:“炭檛以铁六稜製之……若今之 河 陇 军人木吾也。”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拱稽之稽,盖棁檛之类也, 河 陇 谓之木吾。”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國語辭典》:棒槌  拼音:bàng chuí
1.捶打用的木棒。《金瓶梅》第三八回:「妇人见他的话不防头,一点红从耳畔起,须臾紫胀了双腮,便取棒槌在手,赶著打出来。」
2.愚笨。如:「长这么大了还不识几个大字,真棒槌!」
3.外行人。如:「若说到音乐,那他可是个棒槌。」
《國語辭典》:木杆  拼音:mù gān
木头杆子。如:「他用木杆把那棚子撑起来。」《元史。卷六八。礼乐志二》:「表四,木杆,凿方石树之,用以识舞人之兆缀。」
《漢語大詞典》:员栅(員栅)
用木棒树立的圆形栅栏。后汉书·东夷传·夫馀国:“以员栅为城,有宫室、仓库、牢狱。”
《國語辭典》:拖把  拼音:tuō bǎ
擦洗地板的用具。有长柄,一端系绑著许多布条用以拖擦。
《国语辞典》:赶面杖吹火(赶面杖吹火)  拼音:gǎn miàn zhàng chuī huǒ
(歇后语)一窍不通。赶面杖是做面食用的实心木棒,没有孔窍,无法拿来吹火,通风助燃。比喻人外行或完全不了解状况。如:「你问我电脑,我是赶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你还是去找专家帮忙吧。」
《国语辞典》:簳面杖(簳面杖)  拼音:gǎn miàn zhàng
擀面用的短木棒。《景德传灯录。卷二五。金陵报慈道场文遂导师》:「问:『如何是吹毛剑?』师曰:『簳面杖。』」
分类:擀面木棒
《国语辞典》:巴棍  拼音:bā gùn
驿人驱马所用的木棒。《福惠全书。卷二八。邮政部。总论》:「先命一夫,驰马执棒而来,名曰巴棍,以示至则必打之意也。」
分类:驱马木棒
《國語辭典》:杆菌(桿菌)  拼音:gǎn jùn
细菌名。体形细长,两端呈钝圆或圆锥形,四周有鞭毛,常为独立个体。种类很多,如白喉、结核病、破伤风等都是由不同的杆菌所引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