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俯拾青紫  拼音:fǔ shí qīng zǐ
青紫,卿大夫的服饰。俯拾青紫语本《汉书。卷七五。夏侯胜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后比喻轻易取得高官。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不俯拾青紫,坐享大夫。」
《国语辞典》:高冠敞袖  拼音:gāo guān chǎng xiù
戴著高帽子,穿著袖口宽大的衣服,指道士的服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只见一人高冠敞袖,似是道家妆扮。」
《国语辞典》:荆钗布袄(荆钗布袄)  拼音:jīng chāi bù ǎo
以荆枝为钗,以粗布为袄。指妇女朴素的服饰。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快结果钱山邓通〉曲:「妻从俭荆钗布袄,子甘贫陋巷箪瓢。」也作「荆钗布裙」。
《国语辞典》:僭上偪下  拼音:jiàn shàng bī xià
古时指冒用上级的服饰及侵迫下级的权益,即超越本分的意思。《孝经。诸侯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句下唐。玄宗。注:「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偪下。」
《国语辞典》:微服私行  拼音:wéi fú sī xíng
君王、官吏穿著百姓服饰,悄悄的出巡,探访民情。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三三出:「只是此行敛些光彩,不可喝道而去,只得微服私行罢。」
《国语辞典》:珠翠罗绮(珠翠罗绮)  拼音:zhū cuì luó qǐ
形容华丽的服饰或盛装的妇女。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观潮》:「江干上下十馀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国语辞典》:衣冠赫奕  拼音:yī guān hè yì
服饰华丽耀眼。比喻达官贵人气势显赫。唐。杨烱〈司兵参军陇西李宏赞〉:「李宏门冑,衣冠赫奕。气蕴风霜,心如铁石。」
《国语辞典》:古装片(古装片)  拼音:gǔ zhuāng piàn
以古代故事为剧情,穿著古代服饰,布景以及一切设施均配合剧情的影片。
《国语辞典》:包髻团衫(包髻团衫)  拼音:bāo jì tuán shān
古代妾侍所著的服饰。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许你做第二个夫人,包髻团衫袖腿绷。」明。朱有燉〈元宫词〉:「包髻团衫别样妆,东朝谒罢出宫墙。」
《国语辞典》:布衣之怒  拼音:bù yī zhī nù
布衣,平民的服饰,借指平民。「布衣之怒」指百姓为天下正义公理而发怒。《战国策。魏策四》:「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国语辞典》:穿金戴银(穿金戴银)  拼音:chuān jīn dài yín
穿戴贵重华美的服饰。元。杨讷《刘行首》第二折:「我杨柳腰肢,海棠颜色,穿金戴银,偎红倚翠。」
《漢語大詞典》:黼衣方领(黼衣方領)
华贵的服饰。借指王公显贵。 唐 王维 《暮春太师左右丞相诸公于韦氏逍遥谷宴集序》:“宾客王公,黼衣方领,垂璫珥笔,詔有不名,命无下拜。”
《漢語大詞典》:干漫
亦作“ 干縵 ”。 即纱笼。用棉布制成的围在腰部以下的一种服饰。梁书·诸夷传·狼牙修国:“其俗男女皆袒而被髮,以古贝为干縵。”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谓之干漫,亦曰都漫。”
《漢語大詞典》:逢衣浅带(逢衣淺帶)
古时儒者所服的一种服饰。宽袖腰束大带。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 唐 独孤及 《冬夜裴员外薛侍御置酒宴集序》:“贤豪毕会,升降有序,逢衣浅带,十有五人。”
《漢語大詞典》:裰领道袍(裰領道袍)
缀上领圈道袍。 明 代内臣服饰的一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二色衣,近御之人所穿之衣……第三层曰‘裰领道袍’。其白领以浆布为之,如玉环在项,而缺其前,稍油垢即换之。”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三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