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阴心人(陰心人)
暗中用心思,不暴露思想的人。
《漢語大詞典》:隐显目标
时隐时现的目标。其特点是位置不固定,暴露时间短促,出现突然,不易发现
指短时间暴露在射手视界内的目标,例如隐显靶或从散兵坑里短时间露出的目标
《漢語大詞典》:磔暴
斩杀后把尸体暴露示众。汉书·翟方进传:“ 义 母 练 、兄 宣 、亲属二十四人皆磔暴于 长安 都市四通之衢。”
《國語辭典》:真人不露相  拼音:zhēn rén bù lòu xiàng
修真得道的人不轻易现出本相。比喻有真本领和才能的人不轻易显露其才华。《红楼梦》第一一七回:「自古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也不可当面错过。我且应了他谢银,并探探他的口气。」《镜花缘》第四四回:「他说他是『百花友人』,若以『友人』二字而论,他非『百花』可想而知,俗语说的:『真人不露相』,我且用话探他一探。」
《國語辭典》:捂盖子(捂蓋子)  拼音:wǔ gài zi
封住盖子。比喻严密地掩盖事物的真相,避免暴露出来。如:「捂盖子只是自欺欺人的方法,并不能解决已经造成的错误。」
《國語辭典》:掩骼埋胔  拼音:yǎn gé mái zì
掩埋腐烂的尸体。《礼记。月令》:「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琰传》:「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
《國語辭典》:凶相毕露(凶相畢露)  拼音:xiōng xiàng bì lù
凶恶的面貌完全显露。如:「看到他凶相毕露,一副面目狰狞的模样,她吓呆了!」
《国语辞典》:扭头暴筋(扭头暴筋)  拼音:niǔ tóu bào jīn
扭动头部,暴露出青筋。形容非常忿怒、生气的样子。《红楼梦》第六○回:「平白我说你一句儿,或无心中错拿了一件东西给你,你倒会扭头暴筋、瞪著眼,蹾摔娘。」
《国语辞典》:抛尸露骨(抛尸露骨)  拼音:pāo shī lù gǔ
人死后尸骨未经埋葬,暴露在外。清。李渔《奈何天》第二一出:「问你讨一口好棺木,省得死在他家,盛在几块薄板之中,后来要抛尸露骨。」
《国语辞典》:露出马脚(露出马脚)  拼音:lòu chū mǎ jiǎo
暴露出真相或漏洞。《西游记》第三○回:「倘吃酒中间,千千仔细,万万个小心,却莫要现出原嘴脸来,露出马脚,走了风汛,就不斯文了。」《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幸亏劳航芥机警过人,便栓自晓得的事情一一对答,谈了半日,尚不致露出马脚。」
《国语辞典》:露出破绽(露出破绽)  拼音:lòu chū pò zhàn
暴露出缺点或漏洞。《喻世明言。卷二八。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只是一件,江北主顾人家,都晓得我没儿,今番带著孩子去,倘然被他盘问,露出破绽,却不是个笑话?」《文明小史》第四三回:「虽然念错了几个白字,幸亏洋人不大懂得华文,倒未露出破绽来。」
《国语辞典》:没底棺材(没底棺材)  拼音:méi dǐ guān cái
比喻暴露尸骨。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二折:「冻饿倒的尸骸去那大雪里挺,没底的棺材谁共你争。」
分类:暴露尸骨
《国语辞典》:窘态毕露(窘态毕露)  拼音:jiǒng tài bì lù
尴尬难堪的样子全都暴露出来。如:「这场宴会办得不周全,窘态毕露。」
《国语辞典》:卧鼓偃旗(卧鼓偃旗)  拼音:wò gǔ yǎn qí
放倒军旗,停敲战鼓。指军队肃静,不暴露行踪。《周书。卷一八。王思政传》:「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仪同刘丰生等,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城内卧鼓偃旗,若无人者。」也作「偃旗息鼓」。
《国语辞典》:卧旗息鼓(卧旗息鼓)  拼音:wò qí xí gǔ
放倒军旗,停敲战鼓。指军队肃静,不暴露行踪。《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南朝宋。裴松之。注:「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也作「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