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暖 → 煖暖”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暄妍  拼音:xuān yán
气候温暖,景物鲜明而美丽。南朝宋。鲍照〈春羁〉诗:「暄妍正在兹,摧柳多嗟思。」宋。林逋 山园小梅诗二首之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國語辭典》:煦妪(煦嫗)  拼音:xǔ yù
本指天地博爱,生养万物。后比喻温情抚育。《礼记。乐记》:「天地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宋史。卷四七八。列国世家一。南唐传李景传》:「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
《漢語大詞典》:微和
(1).轻微的暖气。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唐 方干 《闰春》诗:“羃羃復苍苍,微和傍早阳。”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春风漾微和,吹断帘前雪。”
(2).稍为暖和。 唐 元稹 《和乐天早春见寄》:“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國語辭典》:暄凉(暄涼)  拼音:xuān liáng
1.暖与凉。唐。韦应物〈端居感怀〉诗:「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
2.见面时彼此问候起居,或泛谈气候寒暖之类的应酬话。宋。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诗:「暄凉书间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也作「寒暄」、「寒温」。
《國語辭典》:火炉(火爐)  拼音:huǒ lú
燃烧煤炭取暖用的小炉子。《儒林外史》第四二回:「火炉、烛台、烛剪、卷袋,每样两件。」
《國語辭典》:温和(溫和)  拼音:wēn hé
1.不冷不热。《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又蚕性畏寒怕热,惟温和为得候。」
2.人的性情或态度平和温顺。《后汉书。卷五六。王龚传》:「政崇温和,好才爱士。」《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宇为人恭俭温和,不肯当此大任,坚辞不受。」
《國語辭典》:妍暖  拼音:yán nuǎn
晴朗暖和。宋。范成大〈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词:「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试轻裘。」
分類:晴朗暖和
《國語辭典》:温煦(溫煦)  拼音:wēn xǔ
和暖。唐。郑亚〈太尉卫公会昌一品制集序〉:「日赫于昼而乏清媚,月皎于夜而无温煦。」《聊斋志异。卷九。安期岛》:「时方严寒,既至,则气候温煦,山花遍岩谷。」
《漢語大詞典》:弄暖
因天气暖和显得精神。《西游记》第五十回:“向阳几树梅初放,弄暖千竿竹自青。”
《漢語大詞典》:暄燠
温暖,暖和。 清 王韬 瓮牖馀谈·续记李文通事:“当冬至时犹暄燠如夏至。”
分類:温暖暖和
《國語辭典》:取暖  拼音:qǔ nuǎn
利用热能使身体暖和。如:「靠近火炉取暖。」南朝梁。沈约 与徐勉书:「上热下冷,月增日笃,取暖则烦,加寒必利。」
《漢語大詞典》:融畅(融暢)
(1).明白通畅。世说新语·德行“ 谢太傅 絶重 褚公 ” 刘孝标 注引《文字志》:“ 安 弘粹通远,温雅融畅。”一本作“ 融畼 ”。 宋 黄庭坚 《答曹苟龙书》:“读书勿求多,唯要贯穿,使义理融畅,则下笔时不寒吃也。” 明 唐顺之 《答喻吴皋御史》:“赋篇伟丽,但摹拟选赋太似,而真意或稍不融畅耳。”
(2).暖和舒畅。 宋 赵时庚 金漳兰谱·天地爱养:“夫春为青帝,回驭阳气,风和日暖,蛰雷一震而土脉融畅,万汇丛生。” 清 袁枚 新齐谐·吹铜龙送枉死魂锅上有守饭童子:“鬼无乐趣,每苦寒冷,必欲就人身傍,吸其生气,始得融畅。”
(3).恬适。 宋 王暐 道山清话:“公与坐客各举两大白,公曰:‘説得通透后,令人心神融畅。’”
《漢語大詞典》:晴燠
晴朗暖和。 宋 柯芝 《耳耳》诗:“翘蕘企晴燠,十室九更寒。”
分類:晴朗暖和
《漢語大詞典》:暖艳(暖豔)
暖和艳丽。 南唐 李建勋 《落花》诗:“暖艳动随鶯翅落,冷香愁杂燕泥乾。” 宋 苏舜钦 《游洛中内》诗:“霜凝碧瓦寒光满,日转觚稜暖艳多。”
分類:暖和艳丽
《國語辭典》:暖流  拼音:nuǎn liú
1.源于热带、亚热带海域,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温度较周围的海水高。
2.一种温暖贴心的感觉。如:「看了你的信,一股暖流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