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4,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增智
智山
极智
诚智
凡智
一切智
张智
早智
智调
智意
二智
天智
智谞
没意智
智府
《骈字类编》:增智(增智)
封希颜 六艺赋 扣羽增智,间商寡欲。
《漢語大詞典》:智山
佛教语。比喻超妙的大智慧。《华严经》卷二二:“智山法芽,悉已清浄。或现菩萨,或现佛身。”
《漢語大詞典》:极智(極智)
最高的智慧。 明 袁宏道 西方合论·第一刹土门:“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名之为果,亦名法性土。”
分類:智慧
《韵府拾遗 寘韵》:诚智(诚智)
人物志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漢語大詞典》:凡智
平庸的智能。 唐 无名氏 《象樽赋》:“可以等上下之列,可以参阴阳之位。岂齐夫斗筲之外役,寧假乎挈瓶之凡智。”
分類:平庸智能
《漢語大詞典》:一切智
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梵语sarvajna的意译。(1)就广义言,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与“一切种智”同。四十二章经:“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法华经·化城喻品》:“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论卷二七:“问曰:一切众生皆求智慧,云何独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於一切众生中第一故,独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对于“一切种智”而言。一切智指对总相(即现象的共性,亦称空性、真如)的认识,是声闻、缘觉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论卷二七:“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八:“知一切如名一切智。”如,指真如。
《漢語大詞典》:张智(張智)
(1).同“ 张致 ”。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你看中间一个老秃厮,左边一个牛鼻子,右边一个穷秀才,攀今揽古的,比三教圣人还张智哩。”《醒世姻缘传》第九六回:“我不做声罢了,你倒越发张智起来。”
(2).主见。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你欺负我妇人家没张智,又要指望姦骗我。”
分類:主见
《漢語大詞典》:早智
早慧。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
分類:早慧
《國語辭典》:智调(智調)  拼音:zhì diào
才气。《三国志。卷四二。蜀书。孟光传》:「且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
《漢語大詞典》:智意
智谋;权谋。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谓智意。 陈平 、 韩安国 是也。”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彊致也。”《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石璧 本是要试女孩儿的聪明,见其取水出毬,智意过人,不胜之喜。”
分類:智谋权谋
《漢語大詞典》:二智
佛教语。实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和权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佛性论卷三:“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二諦现空有之津,二智包权实之底。”
《漢語大詞典》:天智
(1).天赋的智慧。韩非子·解老:“人也者,乘於天明以视,寄於天聪以听,託於天智以思虑。”
(2).美玉名。逸周书·世俘:“ 商王 紂 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 孔晁 注:“天智,玉之上美者。” 章炳麟 《訄书·客帝匡谬》:“禘郊之祭,鸡次之典,天智之玉,东序之宝,一切上之於 孔 氏。”
《漢語大詞典》:智谞(智諝)
才智;智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或淹伊多姿态,或讙譁少智諝。”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八:“盖 周 虽缘 常何 之一言,而其智諝忠亮亦自有以取之。”
分類:才智智谋
《国语辞典》:没意智(没意智)  拼音:méi yì zhì
不长进、没出息。《洛阳搢绅旧闻记。卷四。安中令大度》:「汝等勿谓此人作没意智汉,是切言救我,前后似此者多矣。」也作「没意志」。
《漢語大詞典》:智府
指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见《素问·灵兰秘典论》。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灵臺远鑑,与霜月而齐明;智府弘深,共烟波而等旷。”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刺史启》:“清规远镜,皎月色於灵臺;玄鉴虚凝,穆松风於智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