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99,分100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智取
智算
角智
理智
殊智
智一
增智
智山
极智
诚智
凡智
一切智
张智
早智
智调
《國語辭典》:智取  拼音:zhì qǔ
以智慧获取。如:「面对强大的敌人,只能智取,不能力敌。」
《國語辭典》:智算  拼音:zhì suàn
智巧计谋。《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句下唐。颜师古。注:「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橐之盛物也。」
分類:谋划计谋
《漢語大詞典》:角智
亦作“ 角知 ”。 犹斗智。较量才智。后汉书·仲长统传:“拥甲兵与我角才智,程勇力与我竞雌雄……角知者皆穷,角力者皆负。” 宋 岳珂 桯史·看命司:“伎流角智轧敌,乃有諭於不言者,亦可谓巧矣。”
《國語辭典》:理智  拼音:lǐ zhì
用理性和知识去思考、辨别,而不凭感情冲动做事。如:「当理智胜过感情时,表示你已长大了!」
《漢語大詞典》:殊智
(1).不同的智慧。 汉 祢衡 《鹦鹉赋》:“彩彩丽容,咬咬好音。虽同族於羽毛,固殊智而异心。”
(2).独特的智谋或聪明。 唐 高适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诗:“ 鲁连 真义士, 陆逊 岂书生?直道寧殊智,先鞭忽抗行。” 唐 刘长卿 《观李溱所画美人障子》诗:“爱尔含天姿,丹青有殊智。”
《韵府拾遗 质韵》:智一
高僧传刘宋时钱塘释智一者善长啸于灵山涧边养一白猿有时蓦山踰涧久而不还还乃吮吻张喉作梵呼之则猿至矣时人谓之白猿梵
《骈字类编》:增智(增智)
封希颜 六艺赋 扣羽增智,间商寡欲。
《漢語大詞典》:智山
佛教语。比喻超妙的大智慧。《华严经》卷二二:“智山法芽,悉已清浄。或现菩萨,或现佛身。”
《漢語大詞典》:极智(極智)
最高的智慧。 明 袁宏道 西方合论·第一刹土门:“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名之为果,亦名法性土。”
分類:智慧
《韵府拾遗 寘韵》:诚智(诚智)
人物志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漢語大詞典》:凡智
平庸的智能。 唐 无名氏 《象樽赋》:“可以等上下之列,可以参阴阳之位。岂齐夫斗筲之外役,寧假乎挈瓶之凡智。”
分類:平庸智能
《漢語大詞典》:一切智
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梵语sarvajna的意译。(1)就广义言,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与“一切种智”同。四十二章经:“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法华经·化城喻品》:“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论卷二七:“问曰:一切众生皆求智慧,云何独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於一切众生中第一故,独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对于“一切种智”而言。一切智指对总相(即现象的共性,亦称空性、真如)的认识,是声闻、缘觉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论卷二七:“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八:“知一切如名一切智。”如,指真如。
《漢語大詞典》:张智(張智)
(1).同“ 张致 ”。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你看中间一个老秃厮,左边一个牛鼻子,右边一个穷秀才,攀今揽古的,比三教圣人还张智哩。”《醒世姻缘传》第九六回:“我不做声罢了,你倒越发张智起来。”
(2).主见。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你欺负我妇人家没张智,又要指望姦骗我。”
分類:主见
《漢語大詞典》:早智
早慧。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
分類:早慧
《國語辭典》:智调(智調)  拼音:zhì diào
才气。《三国志。卷四二。蜀书。孟光传》:「且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