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蔽晦
(1).犹蒙蔽。战国策·赵策二:“ 奉阳君 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楚辞·九章·惜往日》:“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2).谓受蒙蔽而昏暗。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管仲 既死, 桓 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将废…… 桓公 不寤,天子蔽晦。” 颜师古 注:“被掩蔽而暗也。”
(3).隐覆晦涩。 清 方苞 《书〈陈氏集说补正〉后》:“余少治《戴记》,见 陈氏 《集説》,於《记》之本指,时有未达而反以蔽晦之者,及得 徐司寇 所刻《集説补正》,而惑之解者过半。” 清 邵懿辰 《赠陈艺叔序》:“方 乾隆 中,俗学横流,其聪明杰魁之士,相劘而为考证行末之务,名治经而经日以蔽晦。”
《漢語大詞典》:謇涩(謇澀,謇澁)
亦作“ 謇澁 ”。言辞不顺畅;晦涩难懂。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唐虢州阌乡阿足师传:“后产男,既愚且惷,手足拳挛,语言謇澁,唯嗜饮食,殆与平人有异。”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杂纪:“ 升菴 下笔则亹亹不竭,然不善谈,对人言甚謇澁。”
《漢語大詞典》:艰晦(艱晦)
艰深晦涩。 清 恽敬 《〈楞伽经〉书后一》:“此经不立一义而诸义皆立,悉与《金刚经》相比,惟艰晦过当。” 胡适 《〈中古文学概论〉序》:“他们仍旧努力去做那堆砌艰晦的赋,而不肯做那新兴的民间诗体。”
分類:艰深晦涩
《漢語大詞典》:晦滞(晦滯)
(1).(眼睛)呆滞无光。 吴组缃 《山洪》十八:“苍白的尖脸无精打采,两眼晦滞发黑。”
(2).晦涩,不易懂。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凡攻经学者,诗多晦滞,独 苏州 江郑堂 诗能清拔。”
(3).谓时运不济。《廿载繁华梦》第十三回:“那签道是:‘逢凶化吉,遇险皆安。目前晦滞,久后禎祥。’看来却是不错的。”
《漢語大詞典》:迟晦(遲晦)
谓文笔缓慢而晦涩。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十:“平生所作不数卷,然以约敌繁、密胜疏、精掩麤。同时惟 吕太史 赏重,不知者以为迟晦。”
《漢語大詞典》:迂晦
曲折晦涩。 元 陈栎 勤有堂随录:“后来渐渐迂僻,如註 杜 诗,多説得迂晦,教人费力解説,可怒。”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八节:“ 陈独秀 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漢語大詞典》:絮气(絮氣)
谓文字繁琐晦涩。朱子语类卷七八:“或言 赵岐 《〈孟子〉序》却自好。曰:文字絮气闷人, 东汉 文章皆然。”
《漢語大詞典》:晦窒
晦涩不通。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毛诗〉读》:“所言皆狂悍迂曲,絶不可通……大端已谬,其文义又多故为晦窒,不足取也。”
分類:晦涩不通
《漢語大詞典》:板涩(板澀)
板滞晦涩。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二章三:“这正如 建安 诗坛之代替了 汉 人的板涩无聊的辞赋一样,玄谈的风气也扭转了 汉 人的酸腐的作风。”
分類:板滞晦涩
《漢語大詞典》:硗戛(磽戛)
形容文句佶屈聱牙,生硬晦涩。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三:“以予观之,亦何奇古之有?磽戛磊块,类不可读。”
《漢語大詞典》:僻字涩句(僻字澀句)
冷僻的字、词和晦涩的文句。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诗文涩体:“其新唐书好用僻字涩句,以矜其博,使人读之,胸臆间格格不纳,殊不爽朗。” 清 曾国藩 《复陈右铭太守书》:“或乃竞为僻字涩句,以骇庸众,斲自然之元气,斯又才士之所同蔽,戒律之所必严。”
《國語辭典》:山林文学(山林文學)  拼音:shān lín wén xué
旧称吟咏风月、超脱尘世的隐逸文学。
《漢語大詞典》:涩炼(澀鍊)
谓文辞晦涩而凝炼。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昌谷 五言,不如七言; 义山 七言,不如五言。一以涩鍊为奇,一以纤綺为巧。” 张祥龄 《半箧秋词序录》:“﹝词﹞过於涩鍊,若整疋綾罗,剪成寸寸。”
《漢語大詞典》:涩闷(澀悶)
晦涩沉闷。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陆陆堂 、 诸襄七 、 汪韩门 三太史,经学渊深,而诗多涩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懽。”涩,一本作“ 澁 ”。
分類:晦涩沉闷
《漢語大詞典》:僒涩
犹艰涩。指文辞艰深晦涩。 明 唐顺之 《〈董中峰侍郎文集〉序》:“於是率然而出之,决裂以为体,餖飣以为词,尽去自古以来开闔首尾经纬错综之法,而别为一种臃肿侰澁浮荡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