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起灭(起滅)
(1).佛教语。指因缘和合而产生与因缘离散而消灭。 宋 范成大 《请佛阁晚望雪中数十峰如烂银晃耀暑光中》诗:“垒块苍然是九州,大千起灭更悠悠。” 清 黄遵宪 《游潘园感赋》诗:“弹指须臾千载后,几人起灭好楼臺。” 钱仲联 笺注:“《楞严经》:‘起灭无从。’”
(2).时隐时现;时有时无。 唐 皇甫曾 《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诗:“寒磬虚空里,孤云起灭间。” 宋 道潜 《次黄子理韵》:“寒炉燃豆萁,光焰时起灭。” 明 沈谦《二郎神》词:“关山参差,宫闕起灭,长空烟雾。”
(3).谓玩弄手段,捏造是非。《元典章·吏部六·书吏》:“县吏暗分乡都,州吏分县,府吏分州,起灭词讼,久占衙门,败坏官事,残害良民。” 明 高攀龙 《三时记》:“止有凶人名 陈所藴 者,工于刀笔,以起灭为事。”《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
《國語辭典》:名理  拼音:míng lǐ
1.名家的理论,即辨别是非同异的理论。《晋书。卷七五。列传。范汪》:「汪乃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然薪写书,写毕,诵读亦遍,遂博学多通,善谈名理。」
2.有关逻辑或语词概念方面的道理。源自明代来华耶稣会士汤若望著《名理探》十卷,讲述逻辑原理。名理成为对逻辑的早期翻译名称之一。
《國語辭典》:目力  拼音:mù lì
眼睛的视力。《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也作「视力」。
《國語辭典》:良心  拼音:liáng xīn
1.人类天生本然的善心。《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唐。孔颖达。正义:「良心即善心,善心即仁义之心。」
2.能辨别是非善恶的认知作用。如:「这个绑匪终于良心发现,放了人质。」《红楼梦》第六五回:「你还是个有良心的小子,所以叫你来伏侍。」
《國語辭典》:论定(論定)  拼音:lùn dìng
衡量人、物、事而给予评断。如:「盖棺论定」。
《國語辭典》:克明  拼音:kè míng
1.能够明察是非。《诗经。大雅。皇矣》:「克明克类,克长克君。」晋。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笃生我后,克明克秀。」
2.能够明识贤才。《书经。尧典》:「克明俊德。」唐。孔颖达。正义:「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文选。陆机。石阙铭》:「克明俊德,大庇生民,其揆一也。」
3.能善尽君道、体察民情。《书经。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文选。潘岳。夏侯常侍诔》:「克明克圣,光启夏政。」
《國語辭典》:诡随(詭隨)  拼音:guǐ suí
诡谲善变。《诗经。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宋史。卷三五五。李南公传》:「南公为吏六十年,干局明锐,然反覆诡随,无特操,识者非之。」
《漢語大詞典》:青白
(1).白色。史记·天官书:“﹝岁星﹞色青白而赤灰,所居野有忧。”《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回路归家,正行间,只见一个汉子,头上带个竹丝笠儿,穿着一领白段子两上领布衫,青白行缠扎着裤子口,着一双多耳麻鞋。” 艾芜 《暮夜行》:“缕缕青白的炊烟,伸向明净微蓝的天际。”
(2).灰白。 鲁迅 《呐喊·孔乙己》:“﹝ 孔乙己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茅盾 《子夜》十五:“女工们青白的脸偶然在暝色中一闪。” 孙犁 《白洋淀纪事·麦收》:“枪声响的越来越密…… 二梅 的脸有些青白。”
(3).青色和白色之物。指道教炼丹用的铅、汞等物。 唐 罗隐 《寄第五尊师》诗:“朱黄拣日囚尸鬼,青白临时注脑神。”
(4).指青眼和白眼。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杨诚斋 ﹞尝自赞云……青白不形眼底,雌黄不出口中,只有一罪不赦,唐突明月清风。” 明 徐渭 《鹦鹉眼》诗:“认客休青白,韜光混瑾瑕。”参见“ 青白眼 ”。
(5).黑与白。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此篇奇偶相生,音韵相合,如青白之成文,如《咸》《韶》之合节。”
(6).比喻是非、曲直。《封神演义》第十六回:“若放了女子,妖精一去,青白难分。”
(7).清白。明明白白。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满 ﹞越想越恼。着甚来由,用了这主屈财,却不是青白晦气。” 张天翼 《万仞约》五:“今天我们大家都跟你有话讲,要跟你问个青白。”
《國語辭典》:青白眼  拼音:qīng bái yǎn
表示重视或轻视的眼色。《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漢語大詞典》:无正(無正)
(1).谓没有正确的。国语·晋语四:“ 管仲 殁矣,多谗在侧。谋而无正,衷而思始。” 韦昭 注:“无正,无正从也。”
(2).无人评正是非。《楚辞·严忌〈哀时命〉》:“怀瑶象而佩琼兮,愿陈列而无正。” 朱熹 集注:“无正,言无人能知己之贤,而平其是非也。”
《國語辭典》:閒话(閒話)  拼音:xián huà
1.无关紧要的话,随便说的话。《三国演义》第六○回:「饮酒间,玄德只说閒话,并不提起西川之事。」《儒林外史》第三二回:「臧蓼斋办了一桌齐整菜,恭恭敬敬,奉坐请酒,席间说了些閒话。」
2.随意聊天谈话。《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我家与你相近,不耐烦时,就过来閒话。」
3.评论的言语。《红楼梦》第九回:「金荣越发得了意,摇头咂嘴的,口内还说许多閒话。」
《漢語大詞典》:訚訚
1.说话和悦而又能辩明是非之貌。
2.盛貌。
3.犬吠声。誾,用同"狺"。
4.高大貌。誾,通"言"。
《漢語大詞典》:枉直
曲与直。比喻是非、好坏。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至宫发省,理其枉直。”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 于公 聪达,明於听断,小大以情,不失枉直。” 宋 苏辙 《四论熙河边事札子》:“今若不问枉直所在,兴忿恚之师,为必取之计,则 关 陕 兵祸,渐不可知。” 章炳麟 《菌说》:“若专以是非枉直相角,则天下皆恶直丑正者矣。”
分類:是非好坏
《國語辭典》:明断(明斷)  拼音:míng duàn
明确的判断是非。《后汉书。卷三一。孔奋传》:「为政明断,甄善疾非。」《三国演义》第一二○回:「皓才识明断,堪为帝王。」
《國語辭典》:迷惑  拼音:mí huò
1.不明事理、胸无所主。《荀子。大略》:「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周厉王迷惑暴虐,国人作乱。」
2.无法弄清楚。《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3.使人迷惑。《庄子。盗蹠》:「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
《漢語大詞典》:圆机(圓機)
(1).犹环中。喻超脱是非,不为外物所拘牵。庄子·盗跖:“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 成玄英 疏:“圆机,犹环中也。执於环中之道以应是非,用於独化之心以成其意,故能冥其虚通之理,转变无穷者也。” 陈鼓应 注引 李勉 曰:“亦犹《齐物论》‘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意。‘执而圆机’,谓执汝圆形之机件以相转不息,忘去是非。”
(2).指见解超脱,圆通机变。 隋 王通 中说·周公:“安得圆机之士,与之共言九流哉!” 宋 文天祥 《集杜诗·〈刘沐〉序》:“沉实有谋,圆机应物。”参见“ 环中 ”。
《國語辭典》:环中(環中)  拼音:huán zhōng
1.圆环的中心。比喻空虚而无是非的境界。《庄子。内篇。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史臣曰》:「所可议者,不能释憾解仇,以德报怨,泯是非于度外,齐彼我于环中。」
2.范围之内,掌握之中。《梁书。卷一。武帝本纪上》:「公受言本朝,轻兵赴袭,糜以长算,制之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