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口义(口義)  拼音:kǒu yì
1.口述经义,为唐代科举取士的一种方法。《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
2.讲义。如宋代胡瑗著有《周易口义》及《洪范口义》。
《國語辭典》:六帖  拼音:liù tiè
1.唐代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能中六帖的,即算通过帖经试,故称为「六帖」。见唐。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历代制下》。
2.书名。古来用六帖作书名的很多,如《白氏六帖》,即为后人托唐朝白居易之名,取凡书精语可备词赋采用者,各以门目类聚。又如宋朝孔传有《孔氏六帖》,与白氏六帖合称为「白孔六帖」。其他又有《前汉六帖》、《周易六帖》等。
《國語辭典》:试帖(試帖)  拼音:shì tiě
1.科举时代考试时所作的诗,多用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二字,其诗或五言、七言,或八韵、六韵,在诗中自成一体,称为「试帖」。
2.唐时明经考试的方法。即帖经取士,将所习的经文,掩其两端,中开一行,裁纸为帖,称为「试帖」。《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漢語大詞典》:试帖诗(試帖詩)
诗体名。源于 唐 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 清 代试帖诗,格式限制尤严,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并须切题。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长达四十韵、四百字,故称其‘鲲鲸喷迢递’(有如长鲸大鲲,喷出的水气长远)。这是 唐 人应试诗的新形式,后人称为‘试帖诗’。”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
《漢語大詞典》:填帖
唐 代科举制度中的明经科以“帖经”试士,应试者须填写被帖去的经文,故称填帖。新唐书·选举志上:“进士科起於 隋 大业 中,是时犹试策。 高宗 朝, 刘思立 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
《漢語大詞典》:张桓(張桓)
汉 张禹 、 桓荣 的并称。两人皆以明经致高位。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视 韩 彭 之豹变,谓鷙猛致人爵;见 张 桓 之朱紱,谓明经拾青紫。”
分類:明经高位
《漢語大詞典》:时务策(時務策)
论时务的对策。 唐 代科举考试,凡明经,先试贴文,然后口试经义,答时务策三道;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者为甲第。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新唐书·选举志上
《漢語大詞典》:搜章摘句
搜集文章,摘取章句。例如:及长,沉厚能断,慨然有济世意。举明经,其友易之,秀实曰:“搜章摘句,不足以立功。”乃弃去。——《新唐书·段秀实传
《漢語大詞典》:掩地表亩(掩地表畝)
按照耕地面积标明经界。掩,通“ 按 ”。荀子·富国:“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亩,刺屮殖穀,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
《漢語大詞典》:年头月尾(年頭月尾)
(1).谓从岁首到腊月底,泛指一年之中。 宋 林光朝 《痴顽不识字》诗:“年头月尾无一是,咄咄痴顽不识字。”
(2).指春秋三传每年首尾的文字。唐时试官常撷取以试应试明经科士子是否熟谙经传本文。新唐书·杨玚传:“有司帖试明经,不质大义,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且今习春秋三家、仪礼者纔十二,恐诸家废无日,请帖平文以存学家,其能通者稍加优宦,奬孤学。”
三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有婆罗门,通达三部异典,求生于梵天,称为三明婆罗门。佛为三明婆罗门二弟子破三明所说梵道之虚妄,说真实之梵道。摄于长阿含十六。巴Tevijja%。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五卷,赵宋法天译。明宝光明陀罗尼之法门。多与华严经十住品及贤者品同。
大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明度经之略名。
心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在灵山分卫梵志之妇畏其夫。仅以一杓饭汁施佛。佛为授记作佛。其夫亦出家證果。
光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光明经之略称。
合部金光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八卷二十四品。隋宝贵天竺三藏阇那堀多Jn^a%nagupta(译德志)以自译之一品与前朝之昙无谶Dharmaraks!a译,真谛Parama%rtha译之诸品,合为一经二十四品者。故谓之合部金光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