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时和(時和)
天气和顺。 汉 王充 论衡·定贤:“时和,不肖遭其安;不和,虽圣逢其危。”《宋书·文帝纪》:“今因四表无尘,时和岁稔,復获拜奉旧塋,展罔极之思。” 唐 崔铉 《进宣宗收復河湟诗》:“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
《分类字锦》:同被时和(同被时和)
陈书世祖纪天嘉六年十二月诏曰朕自居民牧之重托在王公之上顾其寡昧郁于治道加以屡亏听览事多壅积冤滞靡申幽枉弗鉴念兹罪戾有甚纳隍而惠泽未流愆阳累月今岁序云暮元正向肇欲使幽圄之内同被时和可曲赦京师
分类:赦宥
《国语辞典》:时和岁丰(时和岁丰)  拼音:shí hé suì fēng
社会安定,五谷丰收。亦指太平盛世。宋。苏轼〈述灾沴论赏罚及脩河事缴进欧阳脩议状劄子〉:「太宗皇帝每见时和岁丰,雨雪应时,喜不自胜,举酒以属群臣。」也作「时和年丰」、「时和岁稔」。
《国语辞典》:时和岁稔(时和岁稔)  拼音:shí hé suì rěn
社会安定,五谷丰收。亦指太平盛世。《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救民拯弊,莫过减赋。时和岁稔,尚尔虚乏,傥值水旱,宁可熟念?」明。姚茂良《精忠记》第二出:「欣遇,国祚雍熙,时和岁稔,居安岂可忘危!」也作「时和年丰」、「时和岁丰」。
《國語辭典》:时和年丰(時和年豐)  拼音:shí hé nián fēng
社会安定,五谷丰收。亦指太平盛世。〈小大雅谱〉唐。孔颖达。正义:「万物盛多,人民忠孝,则致时和年丰,故次华黍,岁丰宜黍稷也。」也作「时和岁丰」、「时和岁稔」。
《分类字锦》:时和气清(时和气清)
张衡 归田赋 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分类:
《分类字锦》:时和应躔(时和应躔)
郗昂老人星见赋候德至而浮彩副时和而应躔
分类:
《國語辭典》:卿云(卿雲)  拼音:qīng yún
祥云。《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也作「景云」、「庆云」。
《漢語大詞典》:时若(時若)
四时和顺。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雨表》:“臣闻圣明在上,刑政叶中,则天地气和,风雨时若。” 宋 苏轼 《春祈诸庙祝文》:“愿疾沴之不兴,庶风雨之时若。”
《漢語大詞典》:时月(時月)
(1).四时和月分。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孔 传:“合四时之气节,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齐一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学者不以时月考之,每语屯田,必为称首,可笑。”
(2).时间;时候。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稽废时月。” 宋 曾巩 《请西北择将东南益兵札子》:“至於 廖恩 之鼠窃,而能稽诛於时月者,盖由追讨之兵不足, 恩 已自归,而所遣北兵,犹在道路。则东南之寡弱,盖可知也。”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紧急时月, 苏 松 兵备暂驻 崇明 , 寧 绍 兵备或海道内推择一人暂驻 舟山 。”
(3).指节令。 晋 张华 《上巳篇》:“姑洗应时月,元巳启良辰。”《宋书·明帝纪》:“自今鳞介羽毛,肴核众品,非时月可採,器味所须,可一皆禁断,严为科制。”
《國語辭典》:天祥  拼音:tiān xiáng
地名。位于花莲县中部横贯公路上,峭壁悬崖风景秀丽,是观光游览胜地。
《漢語大詞典》:土圭
古代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贾公彦 疏:“土圭尺有五寸, 周公 摄政四年,欲求土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度日景之法测度也。度土之深,深谓日景长短之深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土圭测景,不缩不盈。” 李善 注引 郑玄 曰:“土,度也;缩,短也;盈,长也。谓圭长一尺五寸,夏至之日,竖八尺表,日中而度之,圭影正等,天当中也。”南史·宋纪上:“ 长安 丰稔,帑藏盈积,帝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及 秦始皇 玉璽送之都。” 明 张煌言 《至夜传王师出东粤志喜》诗:“土圭才见影初长,忽报天声出 五羊 。” 竺可桢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公历纪元前七世纪,已采用土圭来观测日影。”
《國語辭典》:涂金(塗金)  拼音:tú jīn
古代封禅之祭时,和金为泥而涂封的仪式。唐。骆宾王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是知道隆光宅,既辑玉于云台,业绍禋宗,必涂金于日观。」
《漢語大詞典》:时利(時利)
(1).天时和地利。列子·天瑞:“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
(2).一时的功利;当时的功利。《后汉书·朱浮传》:“兼以私情容长,憎爱在职,皆竞张空虚,以要时利。” 唐 韩愈 《答孟郊》诗:“规模背时利,文字覻天巧。”
《國語辭典》:圭臬  拼音:guī niè
1.古代测定日影时间的器具。
2.比喻法度、典则。如:「四维八德是我国传统的道德圭臬。」《清史稿。卷五○七。畴人列传二。李潢》:「自是天下之习《九章》者,莫不家弆一编,奉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