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2,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晴初
岁首
迟明
便中
早暮
小时
初时
食时
乍来
当下
丙夜
辨色
质明
兴会
伏日
《国语辞典》:晴初  拼音:qíng chū
雨后刚放晴的时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國語辭典》:岁首(歲首)  拼音:suì shǒu
一年的开始。《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唐。李颀〈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毌潜〉诗:「明朝东路把君手,腊日辞君期岁首。」
《國語辭典》:迟明(遲明)  拼音:zhì míng
天将亮的时候。《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于是沛公乃夜引军从他道还,偃旗帜,迟明,围宛城三匝。」唐。蒋防《霍小玉传》:「其夕,生浣衣沐浴,修饰容仪,喜跃交并,通夕不寐。迟明,巾帻,引镜自照,惟惧不谐也。」也作「迟旦」。
分類:黎明时候
《國語辭典》:便中  拼音:biàn zhōng
方便的时候。如:「希望诸位同学毕业以后,便中常写信来报告近况。」《镜花缘》第九五回:「颜崖道:『小弟向有便血之症,不知这位史家哥哥可有妙方,拜烦便中替我问问。』」
《漢語大詞典》:早暮
早晚,时候。《素问·玉机真藏论》:“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宋 周邦彦 《瑞鹤仙》词:“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
分類:早晚时候
《國語辭典》:小时(小時)  拼音:xiǎo shí
1.幼年的时候。《红楼梦》第五七回:「打紧的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
2.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小时有六十分钟。如:「他花了三小时时间才把作业写完。」
《國語辭典》:初时(初時)  拼音:chū shí
起初、最初。《战国策。魏策三》:「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初时这余家巷的余家还和一个老乡绅的虞家是世世为婚姻的,这两家不肯同方家做亲。」
《漢語大詞典》:食时(食時)
(1).用膳的时候。管子·弟子职:“至於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馈饌。”
(2).特指进早餐的时刻。《诗·鄘风·蝃蝀》“崇朝其雨” 毛 传:“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 汉 王逸 《九思·守志》:“朝晨发兮 鄢 郢 ,食时至兮增泉。”北齐书·安德王高延宗传:“ 延宗 ……以十二月十三日晡时受勑守 并州 ,明日建尊号,不间日而被围,经宿,至食时而败。”《文史知识》1989年第1期:“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3).谓食用时令物品。礼记·坊记:“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 孙希旦 集解:“食时不力珍者,食四时之利,则不得力求珍羞。”
《国语辞典》:乍来(乍来)  拼音:zhà lái
刚开始的时候。《二程语录。卷一四。遗书伊川先生语。伊川杂录》:「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
分类:时候
《國語辭典》:当下(當下)  拼音:dāng xià
即刻、立刻。《三国志。卷六一。吴书。潘浚陆凯传。陆凯》:「及被召当下,径还赴都,道由武昌,曾不回顾。」《文明小史》第三八回:「钱县尊看了,只是皱眉,当下打轿上院。」
《國語辭典》:丙夜  拼音:bǐng yè
半夜子时。即午夜十一时、十二时。《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序》:「太宗尝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枕。』」清。李渔〈秦淮健儿传〉:「民家有犊,丙夜往盗之。」
《國語辭典》:辨色  拼音:biàn sè
1.天刚亮,能辨别物色的时候。《礼记。玉藻》:「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唐。权德舆〈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相公中书相公〉诗:「辨色趋中禁,分班列上台。」唐。元稹《莺莺传》:「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
2.分辨颜色。如:「辨色测验」。《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3.辨别脸色。如:「鉴貌辨色」。《西游记》第一四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國語辭典》:质明(質明)  拼音:zhí míng
天大亮时。《礼记。礼器》:「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唐。沈既济〈任氏传〉:「质明,复视其所,见土垣车门如故。」
分類:刚亮时候
《國語辭典》:兴会(興會)  拼音:xìng huì
兴味或情致引发之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致疑隙。然每至兴会,故有相思。」《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
《國語辭典》:伏日  拼音:fú rì
三伏之日。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有三伏,共三十日,称为「伏日」,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也作「伏天」、「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