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晨宵
日夜,昼夜。《南齐书·文惠太子长懋传》:“臣地属元良,业微三善,光道树风,於焉盖闕,晨宵忷惧,有若临渊。” 唐太宗 《正日临朝》诗:“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分類:日夜昼夜
《漢語大詞典》:三火
(1).三堆火。 汉 焦赣 《易林·大有之师》:“三火起明,两灭其光。高位疾颠,骄恣诛伤。”
(2).燃烧三日夜的炉火。 宋 苏轼 《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王文诰 辑注引《淮南子》:“ 钟山 之玉,灼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
(3).三度被焚烧。 宋 苏轼 《月华寺》诗:“ 月华 三火岂天意,至今茇舍依榛菅。”
(4).即三毒。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道释·经:“贪火既尔,嗔痴亦然。三火炽盛,由我为本。欲灭三火,当断我本。”
《國語辭典》:寤怀(寤懷)  拼音:wù huái
顾念怀思。《楚辞。屈原。九歌。河伯》:「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也作「顾怀」。
《漢語大詞典》:寤想
日夜思念。 唐 白居易 《与元衡诏》:“永念忠勤,岂忘寤想?计卿行迈,已到 西川 ,涉远冒寒,固其劳顿。”
《國語辭典》:送灶  拼音:sòng zào
中国传统节俗。旧俗相传玉皇大帝派灶神于人间鉴察众人言行善恶,并于每年岁末返回天庭述职,故人们多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以糖果祭祀灶神,称为「送灶」。也称为「送神」、「祭灶」、「小年」、「谢节」。
《國語辭典》:祀灶  拼音:sì zào
五祀之一。祭祀灶神古于夏祭,汉改腊祭。民间则习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贿赂灶神在天帝面前多加美言,以求来年好运。也称为「祭灶」、「祭灶神」。
《漢語大詞典》:茧卜
古代风俗,上元日,以面作茧形,馅中置纸签或木片,上书大小官名,人自拈取,以卜异日官品高下,名为“蠒卜”。见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探官
《國語辭典》:玄针(玄鍼)  拼音:xuán zhēn
旧俗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妇女对月穿针以乞巧,所用的针即称为「玄针」。南朝宋。孝武帝〈七夕〉诗:「沿风被弱缕,迎辉贯玄针。」
《國語辭典》:走百病  拼音:zǒu bó bìng
古代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避灾求福的活动,称为「走百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清。徐釚《南州草堂词话。卷上》:「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一夜出游,名『走桥』,摸正阳门钉,以祓除不祥,亦名『走百病』。」
《漢語大詞典》:卜巧
旧时民俗。七月七日夜捉蜘蛛藏盒中,天明启盒以视蛛网稀密,密者为巧多,稀者为巧少。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蛛丝卜巧:“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又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漢語大詞典》:奔劳
奔波劳碌:日夜~。
《漢語大詞典》:曛晓(曛曉)
犹早晚,日夜。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让封第三表》:“肃奉惊懅,曛晓如失。”
分類:早晚日夜
《漢語大詞典》:全托
(1).可以日夜寄放孩子的托儿所。《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1期:“关于托儿所组织的形式,要从当地生产发展和群众的需要出发,并照顾当地的可能条件,可以办日托,也可以办全托,不要强求一致。”
(2).指把孩子日夜都寄放在托儿所里。如:我的孩子已全托了。
《國語辭典》:以夜继日(以夜繼日)  拼音:yǐ yè jì rì
形容日夜不停。参见「夜以继日」条。《晋书。卷八三。车胤传》:「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國語辭典》:以日继夜(以日繼夜)  拼音:yǐ rì jì yè
比喻昼夜不停。唐。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苦心焦思,以日继夜,苟利于国,知无不为。」《镜花缘》第九二回:「妹子就用『黄昏』二字交卷,以记是日欢聚几至以日继夜之意。」
《漢語大詞典》:昼乾夕惕(晝乾夕惕)
日夜勤勉戒慎。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前蜀 杜光庭 《贺圣体渐痊愈表》:“昼乾夕惕,焦劳而腠理愆和;旰食宵衣,忧軫而寒暄爽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