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43 【介绍】: 唐范阳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自称碣石山人。初为僧,名无本。工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郊岛”。尝于京师骑驴苦吟,炼“推”“敲”二字未定,引手作势,不觉冲京兆尹韩愈舆。愈诘之,岛以实对。愈驻久之,言“敲”字佳,遂并辔论诗,因教以为文。后岛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为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武宗会昌中,以普州司仓参军迁司户,未受命卒。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43 字浪仙,一作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先世名爵不详。早年曾为僧,法名无本。宪宗元和年间在洛阳以诗文投谒韩愈,后随愈入长安,返俗应举,然终生未第(按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谓其先应举后为僧,或误)。文宗开成二年(837),坐飞谤责授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西)主簿,世称贾长江。3年秩满,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卒于任所。生平概见苏绛《贾司仓墓志铭》、何光远《鉴戒录》卷八及《新唐书》本传。今人李嘉言有《贾岛年谱》。贾岛诗以苦吟著名,曾有吟诗冲犯韩愈之“推敲”故事流传。其五古宗法韩、孟,喜为咏怀述志,刻琢穷苦之言(如《古意》、《剑客》、《朝饥》、《客喜》)。生新瘦硬,后人有“郊塞岛瘦”之称(苏轼《祭柳子玉文》)。元和后则专攻五律,独树一帜,上承大历诸子而变格入僻,多吟咏情性,刻画景物之作,尤喜写“萤火”、“蚁穴”、“行蛇”、“怪禽”等狭小暗僻之事物,诗风清奇僻苦,峭直刻深,如《送无可上人》、《暮过山村》、《题李凝幽居》等篇,尤见其格。苏绛称其“孤绝之句,记在人口”。贾岛诗杰出于贞元、元和诗歌极盛之后,且开晚唐尖新狭僻一派之诗风,然贾诗以寄情偏僻,铸字炼句取胜,故往往缺乏情思,有句无篇,后人之褒贬亦大多著眼于此,如唐司空图称其“时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与李生论诗书》)。晚唐诗人则多有效其体者,南宋四灵等更奉之为“唐宗”(见严羽《沧浪诗话》)。清许印芳论贾岛之诗歌创作曰:“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鸟道之仄径,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诗法萃编》卷六)贾诗通行者,有四部丛刊本《长江集》,今人李嘉言《长江集新校》。注本有今人陈延杰《贾岛诗注》,齐文榜《贾岛集校注》。《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14。唐诗汇评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元和中,南游京洛,投谒名公,累举进士不第。长庆中,因以《病蝉》诗讥刺公卿,与平曾等被并称“举场十恶”。开成初,坐飞谤贬授遂州长江主簿。秩满,迁普州司仓参军。会昌三年,改司户参军,未受命而卒。人称贾长江。岛工诗,长于五律,与韩愈、孟郊、张籍、王建、姚合、无可等交游酬唱,为著名苦吟诗人。有《长江集》十卷、《小集》三卷。今有《贾长江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黄鹤楼志·人物篇
贾岛(779—843) 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初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屡应进士试不中,做过遂州长江县主簿等小官,世称“贾长江”。为唐代著名苦吟诗人,与孟郊并称“郊岛”。曾写七律《黄鹤楼》诗一首,诗中无一个“愁”字,而字字见愁。全唐诗补逸
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僧,法名无本。韩愈重其才,劝之还俗。文宗时为长江(属剑南道遂州)主簿,后改普州(亦属剑南道)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七月卒,年六十四(据苏绛撰《唐故司仓参军贾公墓志铭》)。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苏绛《贾司仓墓志铭》
妙之尤者,属思五言,孤绝之句,泛在人口……所著之篇,不以新句倚靡为意,淡然蹑陶、谢之踪。片云独鹤,高步尘表。诗人主客图
清奇雅正主:李益……升堂七人:方干、马戴、任蕃、贾岛、厉玄、项斯。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唐摭言
元和中,元、白尚轻浅,岛独变格入僻,以矫浮艳,虽行坐寝食,吟味不辍。吕居仁《书长江集后》
岛之诗,约而覃,明而深,杰健而闲易,故为不可多得。韩退之称岛为文“身大不及胆”,又云“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者,予考于集,信然。诗林广记
欧阳公云:岛尝为衲子,故枯寂气味,形之于诗句中。方岳《深雪偶谈》
贾阆仙,燕人,生寒苦地,故立心亦然。诚不欲以才力气势,掩夺情性,特于事物理态,毫忽体认。深者寂入仙源,峻者迥出灵岳。古今人口数联,固于劫灰之上泠然独存矣。至以其全集,经岁逾纪咀绎,如芊葱佳气,瘦隐啸吟,徐露其妙,令人首肯,无一可以厌致。瀛奎律髓
贾浪仙五言诗律高古,平生用力之至者;七言律诗不逮也。诗镜总论
贾岛衲气终身不除,语虽佳,其气韵自枯寂耳。《骚坛秘语》
炼景情真,太拘声病。《批点唐音》
浪仙诗清新沉实,自足为一家,但少从容敦厚耳。温飞卿辈同伦,当侪之长吉、元、白间可也。《诗源辨体》
贾岛与孟郊齐名,故称“郊岛”,郊称五言古,岛称五言律……岛五言律气味清苦,声韵峭急,在唐体尚为小偏,而句多奇僻,在元和则为大变。东坡云“郊寒岛瘦”,唐人诗论气象,此正言气象耳。《唐诗归折衷》
自有诗以来,无如浪仙之刻削者,宜其自苦吟得之也……特其守气过矜,取途太逼,故止长于五律,而长篇散体病未遑焉。《唐诗鼓吹笺注》
先生诗亦只是寻常律格,只为揣摩心苦,不肯轻易下笔,读去自觉别出尖新。《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浪仙诗无七古,其五古、五七言律以及绝句,皆生峭险僻,锤炼之功不遗馀力。……尤好为五言律,存遗二百涂篇,较别体为多,东野所谓燕本越淡,五言宝刀也。沿流而下,李洞之外,又有周贺、曹松、喻凫,皆宗派之可考者。其他诸贤,虽古无闻,体格不殊,可推而得之。……尊为“清奇僻苦主”,与张水部分坛领袖。《东目馆诗见》
贾长江刻意无凡语,五律尤妙。三唐诗品
不知其源所出,却是后来黄山谷、陈无己诸家所祖。精于用意,拙在修词,佳处能戛然独造,一空浮响。浮筋害体,无蕴藉之容,虽与东野齐名,然固不逮也。许印芳《诗法萃编》
浪仙在元和中,元、白诗体尚轻浅,乃独变格入僻,以矫艳俗,较诸颓靡波流者相去远矣……孙仅叙少陵诗云:“郊得其气焰,岛得其奇僻。”可谓知言。
《國語辭典》: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拼音: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
比喻没有根本基础的事物。也作「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國語辭典》:末学(末學) 拼音:mò xué
1.没有根底的肤浅学识。汉。张衡〈东京赋〉:「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后亦指治学不求根本,学识浅薄之学者。《后汉书。卷三○上。苏竟杨厚列传。苏竟》:「世之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
2.后学。多用作自谦之词。如:「得闻先生雅教,末学受益匪浅。」《陈书。卷三三。儒林列传。沈不害》:「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算,轻献瞽言,伏增悚惕。」唐。韩愈 〈读墨子〉:「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
3.非正统主流之学。《抱朴子。外篇。自叙》:「晚又学七尺宏趫,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七。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救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2.后学。多用作自谦之词。如:「得闻先生雅教,末学受益匪浅。」《陈书。卷三三。儒林列传。沈不害》:「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算,轻献瞽言,伏增悚惕。」唐。韩愈 〈读墨子〉:「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
3.非正统主流之学。《抱朴子。外篇。自叙》:「晚又学七尺宏趫,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七。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救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