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无作(無作)
(1).犹不使,不让。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孔 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
(2).不自作,不卖弄。书·蔡仲之命:“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 孔 传:“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
(3).不发生,不兴起。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4).犹言无为而治。 宋 苏轼 《省试策问》之三:“问:歷观前世,天下初定,民始休息,下既厌乱而思静,上亦虚心而无作,是以公私富溢,刑罚清省。” 宋 苏轼 《神宗皇帝挽词》之二:“典礼从 周 旧,官仪与 汉 隆。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5).佛教语。谓无因缘之造作。央掘魔罗经卷二:“如来性是无作。”百喻经·索无物喻:“第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荆公〈字说〉多用佛经语:“无土以为穴,则空无相;无工以穴之,则空无作。无相无作,则空名不立。”
《漢語大詞典》:无相无作(無相無作)
(1).佛教语。谓弃绝众相,不事造作。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荆公新经〈字说〉:“ 荆公 新经《字説》多用佛家语……云:‘无工以为穴,则空无相;无工以穴之,则空无作。无相无作,则空名不立。’”
(2).泛指不务空言。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林自 为太学博士,上 章 相 子厚 启云:‘伏维门下相公,有猷有为,无相无作。’”
《漢語大詞典》:将无作有(將無作有)
把没有的事情当作有。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不要你将无来作有,则要你依前来依后。”亦作“ 将无做有 ”。 熊龙峰 《张生彩鸾灯传》:“常时节将无做有,几回价送暖偷寒。”
《漢語大詞典》:窃食(竊食)
(1).偷吃。 汉 王充 论衡·知实:“ 颜渊 炊饭,尘落甑中,欲置之则不清,投地则弃饭,掇而食之。 孔子 望见,以为窃食。”
(2).窃取俸禄。谓任官而无作为。常用作自谦之词。 宋 曾巩 《洪州谢到任表》:“窃食累朝,备官儒馆。” 宋 王安石 《思王逢原》诗:“安能久窃食,终负故人期。”
《漢語大詞典》:三无(三無)
(1).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孔颖达 疏:“此三者,皆谓行之在心,外无形状,故称无也。” 晋 陆云 《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五有三无,匪君不极。”
(2).佛教语。指空、无相、无作。亦泛指佛法。 唐 王勃 《释迦佛赋》:“恩霑九有,行洽三无。”
《国语辞典》:墦间酒肉(墦间酒肉)  拼音:fán jiān jiǔ ròu
比喻人无作为,不知振作,而只知求乞别人祭祀后的食物,称为「墦间酒肉」。
《國語辭典》:窃位素餐(竊位素餐)  拼音:qiè wèi sù cān
占著职位,不做事却享有食禄。《汉书。卷六六。杨敞传》:「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七序》而窃位素餐者惭。」也作「尸位素餐」、「素餐尸位」。
《漢語大詞典》:鹿鹿鱼鱼(鹿鹿魚魚)
形容平庸,无作为。 清 陆陇其 《答曹微之进士书》:“弟恐鹿鹿鱼鱼,不足以当鼎植耳。”
分類:平庸无作
大乘无作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天台宗之圆顿戒也。是为大乘戒,故曰大乘,无作者,戒体也,新译谓之无表。凡受戒时,受者身内发生戒之实体。旧译家对于三业之有作。谓之无作。新译家对于三业之有表,谓之无表,戒之通名也。
作无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律之语。新译谓之表无表,旧译谓之作无作。作者身口造作之义,表者身口表彰之义。成实论谓之教无教,教示人身口作业之义。
空无相无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无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佛学常见辞汇】
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
无作四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四种四谛之一。天台以配圆教之法门。四谛者,迷悟之因果也。圆教者,中道之理性,具本来十界诸法,则迷悟缘生之事相,为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事相之当体,即为中道实相,故谓之无作四谛。
无作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戒法者,以所谓无作色之一种色法为戒体,故曰无作,对小乘戒及沙弥戒而称大乘戒或大僧戒为大戒。(参见:无作色)
无作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圆教之三身也。如法相宗权教,修因感果之佛,为报三大劫修行之因而成之佛,故谓之为有为法佛。圆教之佛,三身皆为本有自尔之性佛,非因行之造作,故谓之为无作三身。守护国界章下之中曰:「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梦前实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