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周西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1—1688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定海人,字方人,人称劲草先生。性至孝,喜读书,常通宵达旦。入清,弃科举业,教读为生。有《痛定集》、《劲草亭诸编》等。
《国语辞典》:殊方绝域(殊方绝域)  拼音:shū fāng jué yù
远方人迹罕至的地方。唐。吕温〈地志图序〉:「名山大川,随顾奔走,殊方绝域,举意而到。」《元史。卷一八一。揭傒斯传》:「殊方绝域,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云。」
《国语辞典》:蛮不蛮,侉不侉(蛮不蛮,侉不侉)  拼音:mán bù mán,kuǎ bù kuǎ
(谚语)既不像南方人,又不像北方人。比喻怪里怪气。《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他平日假装了老成,把那眼睛瞅了鼻子,口里说著蛮不蛮,侉不侉的官话,做作那道学的假狨腔。」
《国语辞典》:西风东渐(西风东渐)  拼音:xī fēng dōng jiàn
西方人的流行风潮逐步影响东方社会的现象。举凡政治、经济、科技及社会风俗等,均包括在内。
《漢語大詞典》:自卫军(自衛軍)
在民主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里配合正规军队作战的地方人民武装组织。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六章第三节:“要从这种斗争中去武装人民,即组织自卫军和游击队。”
《国语辞典》:碧眼金发(碧眼金发)  拼音:bì yǎn jīn fǎ
绿色的眼珠,金色的头发。常用来形容西方人的容貌。如:「这碧眼金发的洋娃娃人见人爱。」
《国语辞典》:自治会(自治会)  拼音:zì zhì huì
由地方人民自行组织、办理当地公众事项的机关。
《国语辞典》:埋钉子(埋钉子)  拼音:mái dīng zi
比喻暗中在敌方安排我方人员,做为卧底。如:「即使非对战状态,但为了防范未然,埋钉子的情报工作仍不可少。」
《漢語大詞典》:奤子
犹侉子。南方人称操北方口音的人。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二:“南人駡北人为奤子。” 赵元任 《钟祥方言记》:“奤,称北方人叫奤子。”
《國語辭典》:绊马索(絆馬索)  拼音:bàn mǎ suǒ
隐藏在地面,用来绊倒敌人马匹的绳子。《三国演义》第一五回:「慈急待走,两下里绊马索齐来,将马绊翻了,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
《國語辭典》:东征西怨(東征西怨)  拼音:dōng zhēng xī yuàn
出兵征讨东方,而西方的百姓埋怨不先来解救自己。语本《书经。仲虺之诰》:「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形容人民对仁义之师的盼望。《旧五代史。卷一二○。周书。恭帝本纪》:「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
《漢語大詞典》:椎髻鸟语(椎髻鳥語)
结如椎之髻,说似鸟鸣之语。古代指南方人的妆饰和语言。
《国语辞典》:蛮声哈剌(蛮声哈剌)  拼音:mán shēng hā là
蛮,蛮子,北方人对南方人的称呼。蛮声哈剌指叽哩咕噜的南方口音,含有讥讽的意思。《金瓶梅》第六四回:「薛内相道『那蛮声哈剌,谁晓的他唱的是甚么!』」
《漢語大詞典》:蛮声獠气(蠻聲獠氣)
旧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说话的声气。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听不上蛮声獠气,倒敢恁烦天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