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决事(決事)
决断事情;处理公务。战国策·楚策一:“敝邑 秦王 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汉书·刑法志:“﹝ 秦始皇 ﹞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张平叔制词》:“吾坐而决事,丞相以下不过四五,而主计之臣在焉。”
《國語辭典》:折中  拼音:zhé zhōng
1.调和太过与不及,使之得当合理。《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也作「折衷」。
2.公平、公正。《管子。小匡》:「决狱折中,不杀不辜。」
《漢語大詞典》:断决(斷決)
亦作“ 断决 ”。
(1).决断;裁决。礼记·问丧:“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内外盛言 王伾 、 王叔文 专行断决,日有异説。”《水浒传》第六二回:“ 蔡庆 道:‘哥哥生平最会断决,量这些小事,有何难哉?’”
(2).决断事情的魄力。 唐 韩愈 《胡良公墓神道碑》:“及为 富平 尉,一府称其断决。” 明 吴承恩 《赠卫帅某荣膺选任障词》:“断决则寳刀照夜,动光景於吹毛;精神则玉隼横秋,矫风烟於耸翮。”
(3).判案;判决。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断决知辜,不必 皋陶 ;调和葵韮,不俟 狄牙 。” 宋 欧阳修 《乞条制催纲司》:“如有违慢,并乞严行断决。”明史·刑法志一:“若輒断决,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历史研究》1976年第2期:“规定由中央指派各地官府统一征收赋税和断决民间词讼。”
(4).断绝。 李大钊 《马克思与第一国际》:“从此多年, 意大利 实际上和第一国际断决关系。”参见“ 断絶 ”。
《國語辭典》:断绝(斷絕)  拼音:duàn jué
隔断。《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傕乃移帝后车驾于郿坞,使侄李暹监之,断绝内使,饮食不继,侍臣皆有饥色。」《红楼梦》第一八回:「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
《漢語大詞典》:义断(義斷)
秉公断事。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义断行於乡党,岂不堪於事任乎!”
分類:秉公断事
《國語辭典》:断事(斷事)  拼音:duàn shì
1.决断事情。《荀子。王霸》:「三邪者在匈中,而又好以权谋倾覆之人断事其外。」《南史。卷四四。齐武帝诸子列传。竟陵文宣王子良》:「王融虽为身计,实安社稷,恨其不能断事,以至于此。」
2.官职名。北齐僧职有断事沙门,执掌僧人犯佛教戒律之事。元初,中书省与枢密院皆有断事官掌刑政狱讼,无定员,中书、尚书二省分立时,断事官随省并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这个断事,姓林名大全,是个福建人,虽然太学出身,却是吏才敏捷,见事精明。」
分類:决断断事
《漢語大詞典》:青册
(1).帝王册封臣下的符命。 南朝 梁 江淹 《萧领军让司空并敦劝启》:“而廼復降朱轮之使,方枉青册之劝。” 胡之骥 注:“册,符命也。”
(2).清册。 宋 叶适 《平阳县代纳坊场钱记》:“州下青册於县,月取岁足,无敢蹉跌。” 金 陆增祥 《京兆府提学所帖碑》:“於今年四月间蒙降到房舍地土青册,今验数上石。”
(3). 元 时用以记载律令及审断事宜的记录。由断事官执掌。 元 无名氏 《元秘史略》卷九:“百姓每分家财的事,你科断著;凡断了的事,写在青册上,已后不许诸人更改。” 韩儒林 等《元朝史》第一章第四节:“委为普上断事官。又宣旨道:‘把一切领民的分配和断了的事宜都造青册写在上面。’”
《漢語大詞典》:断理(斷理)
(1).判断事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断理必纲,摛辞无懦。”
(2).审理。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你再四的不肯断理,我只是死在你府堂上,教你做官不成。”
《漢語大詞典》:疵面
有疵斑的脸。指 晋 赵孟 。善断事。因其脸有疵点,故称。太平御览卷三六五引 晋 王隐 晋书:“ 赵孟字长 舒,入补尚书都令史,善於清谈,有国士之风。其面有疵黯。诸事不决,皆言当问疵面也。” 唐 张鷟 《龙筋凤髓判·令史王隆判》:“每受一状,皆取百文,未申疵面之功,翻起黑头之患。”
分類:断事
《漢語大詞典》:眼诀(眼訣)
凭眼力来判断事物的口诀。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宜黄人相船》:“ 宜黄 人多能相船,但父子相传眼诀,而无所谓占书之类。”
《国语辞典》:不够眼光(不够眼光)  拼音:bù gòu yǎn guāng
知识不足,判断事情不够精确。
《漢語大詞典》:断事官(斷事官)
官职名。 北齐 僧职有断事沙门,掌断处僧人犯佛教戒律之事。 元 至正 初设断事官一员,后增至八员,隶枢密院,掌管裁决军府刑政狱讼的事务。 明 初 太祖 置行枢密院,寻改置大都督府,下设有断事官,总治五军刑狱,后废除。参阅 宋 赞宁 《僧史略·杂任职员》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职官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