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虎蟹
蟹的一种。壳上有像虎的斑纹。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虎蟹,壳上有虎斑,可装为酒器,与红蟹皆产 琼 岸海边。” 清 赵翼 《岭南物产图》诗:“虎蟹壳杯深,龙虾鬚杖矗。”
《漢語大詞典》:拟态(擬態)
谓某些动物的形态、色泽或斑纹等极似他物,借以蒙蔽敌害,保护自身的现象。如尺蠖之极似树枝,凤蝶幼虫之极似鸟粪等。亦指人在外表上所模拟的形态。 鲁迅 《〈热风〉题记》:“记得三四年前,在他们身上偶而还剩有制服模样的残余;再早,就更体面,简直是童子军的拟态。”
《漢語大詞典》:螂蜩
蝉的一种。体长七八分,色黑,杂黄绿斑纹,腹部面有白粉,翅无色透明。尔雅·释虫:“蜩,蜋蜩。” 郭璞 注:“《夏小正》传曰:蜋蜩者,五彩具。” 郝懿行 义疏:“蜋者,《方言》云:蝉, 楚 谓之蜩, 陈 郑 之閒谓之蜋蜩。初学记引 孙炎 曰:蜋,五色具。”
《國語辭典》:眼镜蛇(眼鏡蛇)  拼音:yǎn jìng shé
动物名。爬虫类有鳞目。长四、五尺,颈部有一对有白边黑心的环状斑纹,形如眼睛。背褐色,腹青白色,毒牙有沟,可注毒液,怒则颈膨大,昂首直立,昼伏夜出。俗称为「饭匙倩」。
《国语辞典》:孔雀开屏(孔雀开屏)  拼音:kǒng què kāi píng
雄性孔雀,尾有长羽,能张开成扇状,有翠绿斑纹,非常美丽,藉以吸引异性。
《国语辞典》:碧凤蝶(碧凤蝶)  拼音:bì fèng dié
动物名。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翅黑,上有青绿色的斑纹,展翅后长约十公分,属大型蝴蝶,以今东亚一带最多。
《国语辞典》:羊斑  拼音:yáng bān
氢和钙原子发出的单色光等,在摄影太阳时所看到的斑纹。其形状因所用的光线而有所不同。
《国语辞典》:斑驴(斑驴)  拼音:bān lǘ
动物名。哺乳纲奇蹄目。体肥大,有黑褐色斑纹的驴子。产于非洲。
《国语辞典》:薄翅黄蝶(薄翅黄蝶)  拼音:bó chì huáng dié
动物名。昆虫纲凤蝶科。翅呈淡黄色,有黑色斑纹,开展约五点五公分。后翅有两个赤纹。产于寒冷地带,普遍分布于高山区。
《国语辞典》:大人虎变(大人虎变)  拼音:dà rén hǔ biàn
虎变,指老虎身上的斑纹变化多彩。大人虎变比喻居上位者的向善去恶,以显现其德行之美。《易经。革卦。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后比喻为大人物的出处行动变化莫测。亦比喻人的地位由贫贱变成贵显。也作「大贤虎变」。
《国语辞典》:大贤虎变(大贤虎变)  拼音:dà xián hǔ biàn
虎变,老虎身上的斑纹变化多彩。大贤虎变比喻居上位者的向善去恶,以显现其德行之美。亦比喻由贫贱而变显达。唐。李白〈梁甫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也作「大人虎变」。
《漢語大詞典》:佛面竹
竹的一种,为江南竹的变种。竹的斑纹仿佛人面,故名。又名龟纹竹。 清 施鸿保 《闽杂记》卷十一:“佛面竹,长一二丈,粗及把,节甚疏,每节有一佛面,眉目口鼻皆具,可以为杖。出 龙巖 及 永定 、 武平 等山。俗谓定光佛杖。”
《國語辭典》:黄萎病(黃萎病)  拼音:huáng wēi bìng
一种植物疾病。由真菌之瓶菌、菌质或黄萎型病毒所引起,使叶粒体被破坏或叶绿体的形成被抑制,导致叶片出现淡黄色斑纹,并逐渐扩大,形成黄化、矮化、簇生及萎凋等现象。棉花、烟草、茄子、辣椒等常见感染。
《漢語大詞典》:黄楝树(黄楝樹)
落叶乔木,树皮味极苦,紫褐色,有灰色斑纹,羽状复叶,小叶卵状披针形,花小,绿黄色。树皮可入药,有祛湿热的作用。也叫苦树。
《漢語大詞典》:虎皮宣
有浅色斑纹的红、黄、绿等色的宣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