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29,分76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书记
道术
文义
声势
平铺
墨妙
宗工
文行
笔札
一通
体例
属文
文墨
作文
龙章
《國語辭典》:书记(書記)  拼音:shū jì
1.书籍。《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2.函札、奏记。《新唐书。卷一二二。韦安石传》:「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
3.古代称掌管书牍记录的人。今通称在机关团体中担任文书抄写诸事的人。
4.共产党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
《漢語大詞典》:道术(道術)
(1).道路。庄子·大宗师:“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道术》:“途之大者谓之道,小者谓之术…… 庄周 以江湖对道术而言,则直指为道路无疑矣。”
(2).指学术,学说。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陵夷至於暴 秦 ,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宋 王圭 《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曾无车服珍宝之玩,固有诗书道术之明。”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 中国 惟 战国 时代,九流杂兴,道术最广。”
(3).治国之术。吕氏春秋·任数:“ 桓公 得 管子 ,事犹大易,又况於得道术乎!” 汉 张衡 《四愁诗》序:“ 屈原 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貽於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 宋 司马光 《稷下赋》:“然而诸侯未服,四邻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术之浅薄,未足以称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学问;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韩诗外传》卷二:“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慧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逐去邪人,不使见邪行者,皆选天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5).道教的法术;方术。后汉书·张楷传:“﹝ 张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晋 葛洪 神仙传·魏伯阳:“ 魏伯阳 者, 吴 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麴生》:“ 叶法善 有道术,居 玄真观 。” 明 冯梦龙 《邯郸梦·酒馆求度》:“据著道术呪符,便鸡犬也都堪度。”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盖 仲仙 亦尝述 附云 之名于 可覲 ,并称其有道术。 附云 谓 仲仙 尝得真人宝印,故能如是。”
《國語辭典》:文义(文義)  拼音:wén yì
文辞的义理、含义。《汉书。卷八七。扬雄传。赞曰》:「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晋书。卷三一。后妃传上。武悼杨皇后传》:「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
《國語辭典》:声势(聲勢)  拼音:shēng shì
声威与气势。《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陆逊整肃部伍,张扬声势,望襄阳进发。」《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图我相与的官府多,有些声势,每年请我在这里,送我几百两银,留我代笔。」
《國語辭典》:平铺(平鋪)  拼音:píng pū
平坦的摊开、安置。如:「玩累了,把席子平铺在草地上,躺下来休息,真是舒服。」
《國語辭典》:墨妙  拼音:mò miào
文辞、书法或绘画技巧巧妙。南朝梁。江淹〈别赋〉:「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唐。孟浩然〈还山贻湛法师〉诗:「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國語辭典》:宗工  拼音:zōng gōng
1.尊官。《书经。酒诰》:「惟服宗工。」汉。孔安国。传:「服事尊官。」
2.宗匠、宗师。《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元德明传》:「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七。欧阳公》:「欧阳文忠公修,鸿文硕学,宗工大儒,所谓『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者。」
《漢語大詞典》:文行
(1).文章与德行。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始 潮 人未知学,公命进士 赵德 为之师,自是 潮 之士,皆篤於文行。” 明 刘基 《深居精舍记》:“上人名 允若 ,字 季衡 ,以文行闻於时贤。” 清 刘大櫆 《郑氏节母传》:“督学使者及郡守多重其文行。”
(2).谓仅有虚文下达。宋书·武帝纪下:“杖罚虽有旧科……若皆有其实,则体所不堪,文行而已,又非设罚之意。”
《國語辭典》:笔札(筆札)  拼音:bǐ zhá
1.古代的笔和木简,相当于现在的纸笔。《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
2.关于文墨写作等事,如公文、书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汉来笔札,辞气纷纭。」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好学自力,善笔札。」
《漢語大詞典》:一通
(1).表数量。用于文章、文件、书信、电报。 汉 班昭 《女诫》:“閒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 唐 元稹 《为萧相国谢太夫人国号告身状》:“恩赐臣母国号告身一通。”儒林外史第九回:“连忙将案寻出,用纸誊写一通递与他。” 郭沫若 《反正前后》七:“弄到第二天我们的 尹大都督 便下了一通罪己诏,深深的把 杨总监 褒奖了一场。”
(2).表数量。用于器物。《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今若立一通石碑在亭中,别请当今名笔写此三字在内,可垂永久。”
(3).表数量。表动量。犹一遍,一次,一阵。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天子闻之大喜,再命 李白 对番官面宣一通,然后用宝入函。”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只在新近因为白得了一个月的薪水这才发狠买来的太平御览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着。” 瞿秋白 《慈善家的妈妈》:“他愤恨极了,就跑上慈善家的大门,破口大骂了一通。”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
(4).表数量。击鼓的一个段落。 明 杨慎 丹铅总录·琐语:“鼓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止角动,吹十二声为一叠,故 唐 诗有叠鼓鸣笳之句。出《卫公兵法》。”
(5).全部,通通。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十六:“我看不如咱们站起队来教武委会主任挑,把不能用的挑出去,余下咱们一通去!”
《國語辭典》:体例(體例)  拼音:tǐ lì
1.处事的纲领和法则。《晋书。卷四六。列传。李重》:「臣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错之,使体例大通而无否滞亦未易故也。」
2.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魏书。卷三五。列传。崔浩》:「初,太祖诏尚书郎邓渊著国记十馀卷,编年次事,体例未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史部。地理类三。武林旧事》:「今考所载,体例虽仿孟书,而词华典赡,南宋人遗篇剩句,颇赖以存。」
《國語辭典》:属文(屬文)  拼音:zhǔ wén
连缀字句而成文,指写文章。《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贾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文选。曹丕。典论论文》:「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國語辭典》:文墨  拼音:wén mò
1.泛指文辞、著述之事。《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公诚之心,形于文墨。」《文选。江淹。杂体诗。刘文学》:「谬蒙圣主私,托身文墨职。」
2.刑文律法。《北史。卷二八。源贺传》:「若陛下初便杀之,自可不关文墨,既付有司,义归恒典。」
《國語辭典》:作文  拼音:zuò wén
1.写文章。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聊斋志异。卷二。陆判》:「作文不快,知君之毛窍塞耳。」
2.练习写作。《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只有欧阳公的几篇记,三苏的几篇论,好拿来讲给他听。又他叫每逢礼拜六作文。」
《國語辭典》:龙章(龍章)  拼音:lóng zhāng
1.龙的形状。南朝宋。鲍照〈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怪石似龙章,瑕壁丽锦质。」
2.画有龙形的天子服饰。《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邓禹》:「褫龙章于终朝,就侯服以卒岁。」唐。韩偓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诗:「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