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51分类词汇 51
《國語辭典》:叙传(敘傳)  拼音:xù zhuàn
一种文体。作者自叙家世、生平,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等。如班固著《汉书》有〈叙传〉上、下两卷。也作「序传」。
《漢語大詞典》:驳论(駁論)
亦作“駮论”。
(1).文体名。犹驳议。晋书·杜轸传:“ 軫 博闻广涉,奏议驳论多见施用。” 宋 叶适 《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 常 之狱,有手刃佣主及家数人皆死,焚其庐。州以无证佐奏裁。公亟具駮论如法。”
(2).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
《漢語大詞典》:灵表(靈表)
(1).对仪表的美称。文选·祢衡〈鹦鹉赋〉:“於是羡芳声之远扬,伟灵表之可嘉。” 张铣 注:“伟,美也。谓美其声音仪表,可以嘉善。”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九:“一飡繫灵表,无吝科年历。”
(2).文体名。墓表的一种。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墓表(墓表、阡表、殡表、灵表)》:“又取阡表、殯表、灵表,以附於篇,则遡流而穷源也。盖阡,墓道也;殯者,未葬之称;灵者,始死之称;自灵而殯,自殯而墓,自墓而阡也。近世用墓表,故以墓表括之。”
《漢語大詞典》:述赞(述贊)
(1).文体名。史论的一种,全篇用韵。文选列有“史述赞”一类,选录汉书后汉书赞四篇。 唐 司马贞 撰史记索隐,于史记纪、传、世家、书、表之篇末皆有述赞。
(2).泛指论述、赞颂的文章。
《國語辭典》:骈文(駢文)  拼音:pián wén
文体名。对散文而言,字句骈俪,注重声色藻绘,盛行于六朝及初唐,为当时文章正格。参见「骈体文」条。
《漢語大詞典》:诏表(詔表)
文体名。诏令和表章。宋史·选举志二:“ 高宗 立博学宏词科,凡十二题,制詔、詔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内杂出六题,分为三场,每场体製一古一今。”
《國語辭典》:上梁文  拼音:shàng liáng wén
文体名。建屋上梁时用来颂祝的骈文,末尾附诗,分东西南北上下,共计六章。始于六朝,后世多仿行。
《漢語大詞典》:铁券文(鐵券文)
文体名。原为刻于铁券的誓词,后亦偶用作其他誓词。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铁券文》:“史称 汉高祖 定天下,大封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庙。其誓词曰:‘使 黄河 如带, 泰山 若礪,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后世因此遂有铁券文焉。其文诸集不载,独 陆贄 有之;然以安反侧之心,非锡券之本指也。今姑録之,以备一体。”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传家铁券文,直作衣鉢继。”
《國語辭典》:赠序(贈序)  拼音:zèng xù
文体名。大多是为送别而作的文章。
《漢語大詞典》:杂笔(雜筆)
文体名。随意抒写,不拘形式的作品。北史·邢虯传:“所作碑颂杂笔三十餘篇。”隋书·经籍志四:“《前汉杂笔》十卷,《吴晋杂笔》九卷。”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集议必於朝,私议则於家,议犹是也,而为论著,説辨相益,遂成鼎足,杂笔所兼,三科并进矣。”
《漢語大詞典》:谕祭文(諭祭文)
文体名。天子遣使下祭的文辞。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谕祭文》:“按諭祭文者,天子遣使下祭之词也。或施诸宗室妃嬪;以明亲亲,或施诸勋臣大臣,以明贤贤。”
《漢語大詞典》:贺序(賀序)
文体名。贺人升迁之文。 清 曾国藩 《复吴南屏》:“后世生日有寿序,迁官有贺序。”
《漢語大詞典》:杂着(雜著)
文体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拘体例的著作。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杂著》:“按,杂著者,词人所著之杂文也;以其随事命名,不落体格,故谓之杂著。然称名虽杂,而其本乎义理,发乎性情,则自有致一之道焉。 刘勰 所云‘并归体要之词,各入讨论之域’,正谓此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丛书:“丛书者,丛脞之书也。丛脞犹细碎,细而不遗大,可知其所容矣。盖戢孴已作,犹后人别集中之杂著也。”
《国语辞典》:法堂疏  拼音:fǎ táng shù
文体名。长老主持之词也。其用有未至用以启请、将行用以祖送、既至用以开堂。
《国语辞典》:连珠体(连珠体)  拼音:lián zhū tǐ
1.文体名。兴于汉代,辞丽而文约,不直指事情,藉串连事例或比喻以传达微旨,使读者领悟。故称为「连珠体」。
2.一种民间文艺,句句重复题目上的字。《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缘》:「做秀才时,曾效连珠体,做『花月吟』十馀首,句句中有花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