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转发(轉發)  拼音:zhuǎn fā
转送发出。如:「把文件转发各单位。」
《國語辭典》:批文  拼音:pī wén
上级签发下来捉拿人犯的官文。犹今之拘票。《西游记》第三回:「只见那美猴王睡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公孙知道,大怒,报了秀水县,出批文拿了回来。」
《國語辭典》:察照  拼音:chá zhào
考察鉴知。《晋书。卷七三。庾亮传》:「而值天高听邈,未垂察照。」
《漢語大詞典》:进候(進候)
谓文件进呈听候审批。 清 吴振棫 养吉斋丛录卷九:“奉諭禁止,以杜洩漏揣摩之弊,命读卷官於殿试前一日密拟八条,进候钦定四条,然后撰策问。”
《國語辭典》:法规(法規)  拼音:fǎ guī
法律、条例、法令、规章、规则等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蜜丸
(1).内裹秘密文件的蜡丸。新唐书·宦者传下·刘季述:“﹝ 崔胤 ﹞又遣客密告 德昭 ( 孙德昭 ),割带内蜜丸通意。”参见“ 蜡丸 ”。
(2).中药丸剂的一种。以蜂蜜为黏合剂,调和药料粉末制成的丸药。参见“ 蜡丸 ”。
《國語辭典》:蜡丸(蠟丸)  拼音:là wán
古时用蜡制成的圆形外壳,中置书状,可防止泄漏及潮湿。《新唐书。卷一五三。颜真卿传》:「肃宗已即位灵武,真卿数遣使以蜡丸裹书陈事。」也称为「蜡弹」。
《漢語大詞典》:马差(馬差)
专门骑马传送文件的差役。《新华月报》1962年第3期:“在 天津 海口封冻期间, 北京 使馆的邮件必须改道,用马差在 北京 和 镇江 两处之间往来投递。”
《国语辞典》:付刊  拼音:fù kān
书籍文件等交付刻版或排印。如:「这期的杂志,要到几号才能付刊?」
《國語辭典》:签字(簽字)  拼音:qiān zì
在文书上签署自己的名字,以作为凭證。《文明小史》第二六回:「当下有许多拍掌的人,听见要签字,都偷偷的躲了出去。」也作「签押」。
《國語辭典》:认證(認證)  拼音:rèn zhèng
法律上指有职权之公务员,承认某事实之存在,或某文件之真确而證明之。如:「两岸文书认證」。
《漢語大詞典》:匮椟(匱櫝)
盛衣物文件等的箱柜。 宋 梅尧臣 《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诗:“君今转移重增媿,无君笔札无君才。心烦收拾乏匱櫝,日畏撦裂防婴孩。”
《漢語大詞典》:填格
把必要的文字或数字填写到列有一定项目的表格或文件中。 清 夏燮 中西纪事·五口衅端:“有洋人在 寧波 市中以细故口角,擅杀 鄞县 平民二人,禀地方官相验填格,飭令交出首从凶犯。”
《国语辞典》:盖印(盖印)  拼音:gài yìn
在文件上加盖印信、关防等印记。
《国语辞典》:打叉  拼音:dǎ chā
1.在文件上画个叉,以示错误或做记号。如:「我第一题答错了,老师在试卷上打叉。」
2.交叉。《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楼上细软箱笼,大小共十六只,写三十二条封皮,打叉封了。」
《國語辭典》:封套  拼音:fēng tào
书信、书籍等的包装外皮。如:「这书你要好好保护,最好去找个封套把它包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