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回热
由于电子轰击在阴极上所产生的过剩热量,如在磁控管中发生的那样
由特殊装置对平常散失的热量或其它产物的利用
《漢語大詞典》:逸稿
散失的文稿。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乃復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
分類:散失文稿
《漢語大詞典》:佚存
散失而复得以保存。多指古籍而言。 清 嘉庆 中, 日本 林衡 (号 天瀑山人 )辑有《佚存丛书》,所收均为我国散失已久的古籍。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 明 人此类小说,佚存在 日本 者闻颇不少也。”
《漢語大詞典》:佚本
散失的本子。 汉 王充 论衡·书解:“由此言之,经缺而不完;书无佚本,经有遗篇,折累二者,孰与蕞残?”
分類:散失本子
《漢語大詞典》:佚闻(佚聞)
逸闻。散失、隐没而不为世人所知晓的传说,多未见于正式记载。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诸子者,史之别派”原注:“记载古事佚闻,时书评论。”
《漢語大詞典》:逸简(逸簡)
散失的简册。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探亡篇於古壁,徵逸简於道人。” 清 龚自珍 《同年生胡户部培翚集同人祀汉郑司农于寓斋》诗:“《鲁论》孝经,逸简不可讽。”
分類:散失简册
《漢語大詞典》:隐失(隱失)
散失,缺少。 清 梅曾亮 《〈黔记〉序》:“先生初至 黔 ,时以文献隐失,府县志多缺不修,乃檄各学校官访乡士大夫藏图书金石歌謡涉 黔 事者最上学政,为《黔记》一书。”
分類:散失缺少
《漢語大詞典》:涣漫
散失,淹没。 明 樊献科 《刻〈诚意伯文集〉引》:“窃谓公勋业垂於史籍,光昭奕代,而文章流播縉绅,或未免涣漫, 献科 切惧焉。”
分類:散失淹没
《漢語大詞典》:焚逸
亦作“ 焚軼 ”。 烧毁、散失。新唐书·刘子玄等传赞:“臣盗再兴,图典焚逸。”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歆 原数三万三千九十卷, 固 节其猥冗,仅得十之三四。大概 新莽 之乱,焚軼之餘故也。”
分類:烧毁散失
《漢語大詞典》:焚靡
烧毁散失。 南朝 梁 陶弘景 《〈本草〉序》:“文籍焚靡,十不遗一。”
分類:烧毁散失
《漢語大詞典》:逸札
散失的信函。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秘雕华之逸札,自託蚕丝;问縹帙於当今,不分麟阁。”
分類:散失信函
《漢語大詞典》:轶义(軼義)
散失了的理论和主张。 清 冯桂芬 《〈约堂算学杂记〉序》:“厥后古书稍稍出,后生雋才,探讨紬绎,往往得一二遗文軼义於残编断简之中。”
《漢語大詞典》:湮佚
埋没,散失。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然单行本仅有前 明 刻本,字句亦有脱误,惜无嗜古者重为校刊,日久恐渐归湮佚。”
分類:埋没散失
《漢語大詞典》:湮轶(湮軼)
埋没散失。 邓实 《国学无用辨》:“故其学派遂日远而日微,即其遗书亦湮軼而不可见,不亦悲乎!”
分類:埋没散失
《国语辞典》:破家散业(破家散业)  拼音:pò jiā sàn yè
使家庭破亡,财产散失。《汉书。卷六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严助》:「亲老涕泣,孤子啼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宋。陆九渊〈与苏宰二〉:「一旦失职,凛凛有破家散业,流离死亡之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