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428
词典
109
分类词汇
318
佛典
1
共318,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1
22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党课
地方志
道德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电视大学
电化教育
点金石
初等教育
创造教育
春风化雨
启蒙运动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识字班
社会教育
洒扫应对
《漢語大詞典》:
党课(黨課)
中国共产党组织为了对一般党员进行党纲、党章教育而开的课,有时也吸收非党同志参加听课。 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
第二章:“也许,那是他们的第一次党课吧!” 化石
《潘家堡子》
第五章:“在上团课,或许去听党课的时候, 红梨 晓得阶级斗争的厉害性。”
分類:
中国
共产党
组织
党员
教育
《國語辭典》:
地方志
拼音:
dì fāng zhì
记载一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产物、史迹与人文现象的书,称为「地方志」。也作「方志」。
分類:
地方志
方志
记载
地理
历史
风俗
教育
物产
人物
等情
《國語辭典》:
道德教育
拼音:
dào dé jiào yù
教导学生明辨善恶及知善行善的教育。强调遵守道德规范和良好习惯(美德)的养成。
分類:
受教
教育
目的地
施以
道德
影响
《漢語大詞典》:
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内容之一。影响和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在中国学校日常工作中主要指学生守则教育,学校常规纪律训练,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养成谦虚、谨慎、诚实、正直、勇敢、勤劳、俭朴等优良品质。
分類:
德育
影响
响和
促进
受教
教育
情感
意志
习惯
《漢語大詞典》:
电视大学(電視大學)
以电视设施为主要教育手段的高等教育机构。下设辅导班(站),配有辅导教师。我国电视大学采用学分制,学员修业期满合格,即取得高校专科学历。
分類:
电视
设施
施为
教育
高等教育
机构
《漢語大詞典》:
电化教育(電化教育)
利用录音、广播、电视、幻灯、电影等使用电的设备进行的教育。
分類:
录音
广播
电视
幻灯
电影
教育
《漢語大詞典》:
点金石
含盐、硫黄和水银的构成点金石的最早的物质
教会的教育力量或职能
见“哲人石”
分類:
教会
教育
硫黄
力量
水银
职能
构成
物质
《國語辭典》:
初等教育
拼音:
chū děng jiào yù
通常指学校制度中较初级的教育阶段。相对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言。如小学教育即属于初等教育。
分類:
最初
阶段
教育
西周
官学
小学
书馆
蒙馆
《漢語大詞典》:
创造教育
依据创造学的研究成果,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育方式。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才能、创造心理,从而造就具有创造性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分類:
依据
成果
培养
养人
要目
目标
新型
教育
《國語辭典》:
春风化雨(春風化雨)
拼音:
chūn fēng huà yǔ
适合草木生长的和风及雨水。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后用以比喻师长和蔼亲切的教育。《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骥儿承老夫子的春风化雨,遂令小子成名。」也作「化雨春风」。
分類:
适宜
环境
良好
教育
普及
深入
《國語辭典》:
启蒙运动(啟蒙運動)
拼音:
qǐ méng yùn dòng
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间在欧洲知识界,获得广泛拥护的一种思想运动和信仰运动。主要以上帝、理性、自然、人类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启发人民反对封建传统思想与宗教的束缚、推翻权威与教会政治的控制。后导致现代科学的兴起。
分類:
宣传
传教
教育
社会
接受
新事物
进步
《漢語大詞典》: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用较长的时间繁殖人口、聚积财力、教育人民,使国家富强。据
《
左传·哀公元年
》
记载: 吴王 夫差 败 越 于 夫椒 , 越王 使大夫 种 求和, 吴王 将许之, 伍员 力陈不可, 吴王 弗听。 伍员 “退而告人曰:‘ 越 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 吴 其为沼乎!’”
分類:
时间
繁殖
人口
聚积
积财
财力
教育
人民
《漢語大詞典》:
识字班(識字班)
群众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以识字为主,并学习时事政治。
《新华日报》
1940.1.1:“穷人翻了身,迫切要求文化,在识字班的基础上办起学校。” 向春
《煤城怒火》
第三三章:“翻身的情景我见了些,不说别的,姐妹们上的识字班就喜煞人。”
分類:
群众
教育
组织
识字
《國語辭典》:
社会教育(社會教育)
拼音:
shè huì jiào yù
由学校以外的机关,对群众从事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如设立公共图书馆、体育场等。
分類:
社会
图书馆
诸方
博物馆
影响
文化
熏陶
展览会
俱乐部
教育
机关
《漢語大詞典》:
洒扫应对(灑掃應對)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元 刘埙
《
隐居通议·理学一
》
:“ 朱氏 之学则主於下学上达,必由洒扫应对而驯至於精义入神。” 明
王廷相
《
慎言·作圣
》
:“圣人之道,贯彻上下,自洒扫应对,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
分類:
洒水
扫地
酬答
宾客
封建
儒家
家教
教育
学习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