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7,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有效
明效
儒效
效祥
近效
效珍
仿效
仿效
显效
效验
效节
效祉
思效
寸效
责效
《國語辭典》:有效  拼音:yǒu xiào
有效果、成效。《汉书。卷九。元帝纪》:「娄敕公卿,日望有效。」宋。苏轼 笏记二首之一:「文章小技,纵有效于涓埃;草木微生,终难酬于雨露。」
《國語辭典》:有效期  拼音:yǒu xiào qí
具有效用的期限。如:「本保證书有效期为一年。」
《漢語大詞典》:明效
明显的效果。汉书·匈奴传赞:“此则和亲无益,已然之明效也。”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 伯乐 驰千里,明君致太平,诚任贤使能之明效也。”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又如驻 藏 使节,亦已采用 汉 人,凡此皆出自朝廷为地择人之权衡,亦隐示两族耦俱无猜之明效。”
分類:明显效果
《漢語大詞典》:儒效
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宋 李觏 《袁州学记》:“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旨。” 张通典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 明治 启维新,儒效兼霸王。”
《漢語大詞典》:效祥
呈露祥瑞。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序》:“是以天不爱道,白马嘶风;王泽效祥,朱鬣降祉。” 宋 范仲淹 《天骥呈才赋》:“星精效祥,聿归三五之圣;龙姿挺异,不溺三千之羣。”
分類:祥瑞
《漢語大詞典》:近效
谓近时可见的功效。 宋 苏轼 《既醉备五福论》:“视民如视其身,待其至愚者如其至贤者,是谓至诚,至诚无近效,要在于自信而不惑。是谓不欲速,不欲速则能久,久则功成。” 明 文徵明 《明故湖广右参议东阳卢君墓碑》:“一则假夷而近效可收,一则助夷攻夷,而祸本斯拔矣。”
《韵府拾遗 真韵》:效珍
晋书乐志西旅献獒扶南效珍
《國語辭典》:仿效  拼音:fǎng xiào
依样效法。清。孙岳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七。论书七。元韩性论书》引《书则》:「古之学者殚精神,縻岁月,临摹仿效,终老而不厌。」也作「仿效」、「仿效」、「仿效」。
《國語辭典》:仿效(仿傚)  拼音:fǎng xiào
依样效法。如:「公众人物往往是大家仿效的对象,因此更需谨言慎行。」《钦定续通志。卷一一○。都邑略。明都》:「宋之西夏,明之安南,其立国建都皆仿效内地。」也作「仿效」、「仿效」、「仿效」。
《國語辭典》:仿效(倣效)  拼音:fǎng xiào
依样效法。如:「他努力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仿效。」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卷二。召南。羔羊》:「惟其公正无私,故举动光明,终始如一,可从迹仿效。」也作「仿效」、「仿效」、「仿效」。
《國語辭典》:仿效(倣傚)  拼音:fǎng xiào
依样效法。唐。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江湖间多有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也作「仿效」、「仿效」、「仿效」。
《漢語大詞典》:仿效
见“ 仿效 ”。
《漢語大詞典》:显效(顯效)
(1).显著的功效。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其显效未詶,名籍未立者,大鸿臚趣上,朕将差而録之。” 唐 罗隐 《自贻》诗:“纵无显效亦藏拙,若有所成甘守株。”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朝廷藉不吾以宜,且自赞以植显效,醻天下属己之意。”
(2).显示效果。如:这种农药显效快,毒性低。
《國語辭典》:效验(效驗)  拼音:xiào yàn
效果、成效。《红楼梦》第八○回:「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竿见影的效验。」《文明小史》第四一回:「谁知那补脑汁却同清水一样,吃下之后,一点效验都没有。」
《漢語大詞典》:效节(效節)
(1).献出符节。左传·文公八年:“司城 荡意诸 来奔,效节於府人而出。”
(2).尽忠。 三国 魏 吴质 《答魏太子笺》:“自谓可终始相保,并骋材力,効节明主。” 唐 权德舆 《建除诗》:“执心思报国,效节在忘躯。” 明 高启 《卞将军墓》诗:“谁知効节者,不在清谈人。”
分類:尽忠符节
《漢語大詞典》:效祉
亦作“効祉”。 呈现福祉。南史·梁纪上·武帝上:“而晷纬呈祥,川岳効祉,代终之符既显,革运之期已萃。” 唐 刘允济 《天赋》:“发星辰而效祉,杂烟云以降祥。”
分類:呈现福祉
《韵府拾遗 效韵》:思效(思效)
宋书谢灵运传瞻天命之贞符秉顺动而履机率骏民之思效普邦国而同归
《漢語大詞典》:寸效
微小的成效。 宋 陆游 《书事》诗:“自笑书生无寸效,十年枉是枕琱戈。”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京营操军:“有分营操练之议,竟无寸效。”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魁星为学徒换心:“此子篤志有餘,而吾力已竭,愧无寸效。” 梁启超 《灭国新法论》:“假手于顽固政府,施德政则无寸效。”
分類:微小成效
《漢語大詞典》:责效(責效)
求取成效,取得成效。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政事:“宽非纵弛之谓,乃日刮月劘以要其成,而不责效於旦夕,故谓之宽。”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