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蛮触争
 
两蜗角
 
蜗角争
  
蜗牛角
 
触与蛮
  
斗蛮触
 
蜗角名
 
蛮触斗
  
蜗角战
 
蜗左角
 
蛮触交争
 
蜗名
 
战蜗角
 
触蛮斗
 
蛮攻触
 
蛮争触战
 
触蛮交战
  
角上蛮触
   
征蛮
 
左处右蛮


《庄子集释》卷八下〈杂篇·则阳〉~89~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晋·郭象注:「诚知所争者若此之细也,则天下无争矣。」唐·成玄英疏:「蜗之两角,二国存焉。蛮氏触氏,频相战争,杀伤既其不少,进退亦复淹时。此起譬也。」

简释

蜗角:喻无谓之争。唐白居易《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例句

蚊眉自可托,蜗角岂劳争。 雍裕之 细言

典故
伐性蛾眉
 
攻性之兵


《吕氏春秋·纪部》卷一〈孟春纪·本生〉~2~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蹙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彊,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汉·高诱注:「靡曼,细理弱肌美色也。皓齿,谓齿如瓠犀也。郑国淫僻,以其淫僻灭亡。故曰伐性之斧也。」
典故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先进》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东汉·郑玄注:「鸣鼓,声其罪以责之。」

例句

仗义悬无敌,鸣攻故有词。 杜牧 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

典故 
石坚他攻


《诗经·小雅·鹤鸣》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例句

木直几自寇,石坚亦他攻。 张九龄 杂诗五首

从此他山千古重,殷勤曾是奉徽音。 柳宗元 李西川荐琴石

典故
义纵攻剽

相关人物
义纵


《汉书》卷九十《酷吏传·义纵传》
义纵者,河东人也。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纵有姊,以医幸王太后。王太后问:「有子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不可。」太后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迁为长陵及长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贵戚。以捕案太后外孙脩成君子仲,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例句

义纵攻剽,周阳暴虐。 李瀚 蒙求

《国语辞典》:攻城  拼音:gōng chéng
攻打城池。《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曹操见两路军到,亦分了军势,不敢向前攻城。」
《漢語大詞典》:交攻
(1).交相指责、攻讦。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当国者以为有意媒进,嗾言官后省交攻之,削其封爵。”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勋戚·定襄王:“ 朱氏 最后则 定襄王 希忠 ,以封在故相 张居正 时,言官交攻,归罪权臣,遂并 定兴王 张懋 夺之。”
(2).一齐进攻。 宋 朱熹 《辞免》:“血气耗伤,疾病交攻,不復堪从仕矣。”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下:“敌势少却,旋復益以精悍并力交攻,我军火器尽,援兵不继,力竭同死。”
《國語辭典》:攻守  拼音:gōng shǒu
攻击和守备。如:「这场球赛,双方的攻守都非常出色,不分上下。」
《國語辭典》:攻取  拼音:gōng qǔ
攻击夺取。如:「要能先攻取据点,才易掌握全盘局面。」《荡寇志》第三二回:「张继问起曹州攻取之法,成英反覆议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张继一毫不懂,连声称是而已。」
《國語辭典》:火攻  拼音:huǒ gōng
用火攻击敌人。《三国志。卷五五。吴书。黄盖传》:「建安中,隋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宋史。卷一九五。兵志九》:「又习火功以焚敌舟。」
《國語辭典》:攻战(攻戰)  拼音:gōng zhàn
攻击战斗。《墨子。非攻中》:「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闻者,以是攻战也。」
《漢語大詞典》:攻围(攻圍)
围攻。包围起来攻击。史记·吴王濞列传:“ 胶西 为渠率, 胶东 、 菑川 、 济南 共攻围临 菑 。” 宋 司马光 《论西夏札子》:“﹝虏﹞又举一国之众,攻围 兰州 ,期於必取。”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妇女·二妇全边城:“大虏入犯, 忠 力战不胜,攻围甚急。”
《漢語大詞典》:攻讨(攻討)
攻击讨伐。三国志·吴志·吕岱传:“ 廖式 作乱…… 权 遣使追拜 岱 交州 牧,及遣诸将 唐咨 等骆驛相继,攻讨一年破之。” 宋 苏辙 《三论渠阳边事札子》:“欲遣间谍招诱,必用土人;欲行窥伺攻讨,必用土兵。” 李大钊 《废娼问题》:“凡是侮辱人权背反人道的制度风俗,我们都认作仇敌,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攻讨他。”
分類:攻击讨伐
《国语辞典》:车攻(车攻)  拼音:chē gōng
《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八章。根据〈诗序〉:「车攻,宣王复古也。」首章二句为:「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國語辭典》:攻击(攻擊)  拼音:gōng jí
1.以武力、语言或文字对人施加伤害。如:「他义正词严,以事实澄清了对手的攻击。」
2.主动进攻,袭击敌人。《三国演义》第一○八回:「今他筑起大堤,左右又筑两城,以防巢湖后面攻击,诸公须要仔细。」
《漢語大詞典》:战蜗(戰蝸)
古代寓言,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 蛮氏 ,左角上的叫 触氏 ,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见庄子·则阳。后以“战蜗”比喻在细小事情上的争夺。 元 赵孟俯 《苏武慢》词:“细看来聚蚁功名,战蜗事业,毕竟又成何济!”
《漢語大詞典》:蜗争(蝸争)
见“ 蜗角鬭争 ”。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角(蝸角)  拼音:guā jiǎo
1.蜗牛的角。比喻细小。南朝梁。沈约 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北周。庾信小园赋〉:「蜗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
2.比喻为小事而时起争端。参见「蛮触相争」条。《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论曰》:「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角虚名(蝸角虛名)  拼音:guā jiǎo xū míng
比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虚誉。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國語辭典》:蜗角虚名(蝸角虛名)  拼音:guā jiǎo xū míng
比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虚誉。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蛮触(蠻觸)  拼音:mán chù
《庄子。则阳篇》中假设的两小国。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九日次定国韵〉诗:「不知蛮触氏,自有两国忧。」
分類:小事争斗
《漢語大詞典》:鸣攻(鳴攻)
见“ 鸣鼓而攻 ”。
《國語辭典》:鸣鼓而攻(鳴鼓而攻)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群起声讨。《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如今见我这等回来,他们竟自闭门不纳,还道我不是安份之徒,竟大家鸣鼓而攻起来。」
《漢語大詞典》:他山
(1).别处的山。 唐 郑谷 《登杭州城》诗:“潮来无别浦,水落见他山。” 宋 苏轼 《儋耳山》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2).引申泛指山石。 唐 苗神客 《乙速孤神庆碑》:“於是爰勒他山,用旌斯烈。”参见“ 他山之石 ”。
(3).指别处山上的石头。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己成就的外力。《群书治要》卷四五引 汉 仲长统 《昌言》:“可令王侯子弟,悉入大学,广之以他山,肃之以二物,则腥臊之污可除,而芬芳之风可发矣。” 三国 魏 曹丕 《以郑称为武德傅令》:“龙渊太阿,出 昆吾 之金, 和氏 之璧,由 井里 之田。礱之以砥礪,错之以他山,故能致连城之价,为命世之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部》:“类我者,我友之,亦不媿为攻玉之他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幸相知爱,故极力为‘他山’之攻,生平未酬之愿,实欲借良朋一快耳!”详“ 他山之石 ”。
(4). 清 查慎行 的别称。 清 袁枚 《仿元遗山论诗》诗之五:“ 他山 书史腹便便,每到吟诗尽弃捐。”
《國語辭典》:他山之石  拼音:tā shān zhī shí
比喻借助外力,改正自己的缺失。参见「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条。唐。杨烱〈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托无愧之铭,跋涉载劳于千仞,访他山之石,东西向踰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