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2,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下一页
攀绳挽葛
攀树落花
攀树引气
攀藤附葛
攀尾柱
攀诬
胜果争攀
疏攀
蛮攀五经
龙髯攀泣
龙攀凤附
攀觉
词典(续上)
攀染攀绳挽葛
攀树落花
攀树引气
攀藤附葛
攀尾柱
攀诬
胜果争攀
疏攀
蛮攀五经
龙髯攀泣
龙攀凤附
佛类词典
攀缘攀觉
其它辞典
诸葛攀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蜀琅邪阳都人。诸葛乔子。官行护军翊武将军。以伯父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故复归宗为诸葛瑾之后。
《漢語大詞典》:攀尾柱
犹抱柱。 谢元量 《己酉岁未尽七日自芜湖溯江还蜀》诗:“义皆攀尾柱,泣为下苏坑。”参见“ 抱柱 ”。
《韵府拾遗 删韵》:疏攀
李白诗我来五松下置酒穷疏攀
《漢語大詞典》:龙髯(龍髯)
亦作“ 龙髥 ”。
(1).龙之须。《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阴行》:“自从天子向 秦关 ,玉輦金车不復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 龙髯安可攀?”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 清 叶方蔼 《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诗:“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髥恨不廻。”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 文宗 显皇帝 ,復为 英 法 联军所迫,北狩 热河 , 鼎湖 一去,龙髯不返。”
(2).帝王之须。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綵毫轻。”
(3).喻松叶;松。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南山。”
(1).龙之须。《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阴行》:“自从天子向 秦关 ,玉輦金车不復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 龙髯安可攀?”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 清 叶方蔼 《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诗:“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髥恨不廻。”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 文宗 显皇帝 ,復为 英 法 联军所迫,北狩 热河 , 鼎湖 一去,龙髯不返。”
(2).帝王之须。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綵毫轻。”
(3).喻松叶;松。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南山。”
攀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攀缘于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心忽彼忽此,驰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处,忽在此处,谓之攀缘。常略之以缘之一字而说之。心为能缘,境为所缘,心涉于境,谓之缘。楞伽经一曰:「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楞严经一曰:「诸众生以攀缘为自性。」维摩经问疾品曰:「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中略)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佛学常见辞汇】
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
(术语)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攀缘于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心忽彼忽此,驰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处,忽在此处,谓之攀缘。常略之以缘之一字而说之。心为能缘,境为所缘,心涉于境,谓之缘。楞伽经一曰:「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楞严经一曰:「诸众生以攀缘为自性。」维摩经问疾品曰:「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中略)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佛学常见辞汇】
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
攀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散乱之心,于外境攀缘觉知也。止观五曰:「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洪波鼓怒,风静则澄净。」
(术语)散乱之心,于外境攀缘觉知也。止观五曰:「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洪波鼓怒,风静则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