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船 → 舡船”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6,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篙眼
拢船
篙痕
稍公
篙竿
稍水
稍婆
头篙
撑刺
赶船
墩木
《漢語大詞典》:篙眼
犹篙痕。以篙撑船,篙在岸上留下的孔穴。 宋 苏轼 《百步洪》诗之一:“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國語辭典》:拢船(攏船)  拼音:lǒng chuán
撑船靠岸。《儒林外史》第九回:「船头上一个人叫道:『娄四老爷,请拢了船,家老爷在此。』船家忙把船拢过去。」
分類:撑船靠岸
《漢語大詞典》:篙痕
篙撑船时留下的痕迹。 清 龚自珍 《重摹宋刻〈洛神赋九行〉跋尾》:“ 柳 派以 唐荆川 藏 玄晏斋 刻者第一, 文氏 本次之,玉版则 雍正 中濬 西湖 得之,入内府,拓本徧 杭州 , 杭 人言有篙痕者善,鉴赏家言尽于此矣。”
《漢語大詞典》:稍公
撑船的人;掌舵的人。《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原来这稍公,名叫做 张稍 ,不是个善良之辈,惯在河路内做些淘摸生意的。”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 乔俊 听説,大喜,即便开箱,取出一千贯文,便交稍公送过夫人舡上去。”《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只见一个遮天映日的旋风,从水上扑了船来,船上稍公水手忙了手脚。”
分類:撑船掌舵
《漢語大詞典》:篙竿
撑船的竹竿。 宋 苏轼 《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诗:“篙竿繫舸菰茭隔,笳鼓过军鷄狗惊。”
分類:撑船竹竿
《漢語大詞典》:稍水
撑船的人。《元典章·工部二·禁停橹取渡钱》:“ 镇江 西津 於六月二十五日稍水 沈兴 等乘驾渡船,满载过 江 。” 元 柯丹丘 《荆钗记·投江》:“叫稍水,什么人。” 明 屠隆 《綵毫记·誓死不从》:“ 永王 差小将迎请 李爷 。昨在 采石 ,闻得 李爷 要往 九江 来,假扮作稍水在此相候。”
分類:撑船
《漢語大詞典》:稍婆
船家妇女;撑船的女子。亦指船家之妻。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也弗只是我里稍公稍婆两个,倒有五男二女团圆。”一本作“ 梢婆 ”。《水浒传》第一一五回:“ 扈三娘 、 顾大嫂 、 孙二娘 三人女将,扮作稍婆。”
《漢語大詞典》:头篙(頭篙)
谓覆面向水用头撑篙。古代 浙江 东南部水手的一种撑船方法。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舟师每呼‘肩篙’‘头篙’‘转身篙’‘抢篙’,诸人即齐声和曰‘嗷嗷’,诸人皆齐力急撑……所谓头篙者,覆面向水用头撑。”
《漢語大詞典》:撑刺
亦作“撑刺”。 以篙撑船。 宋 韩琦 《众春园》诗:“乘兴命轻舟,纵赏缓撑刺。”
分類:撑船
《漢語大詞典》:赶船(趕船)
(1).赶往乘船;乘船。 艾明之 《火种》第十六章:“路上行人寥落,只有少许赶船的乘客以及挑着担子赶市的菜贩匆匆从他们身边走过。”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一:“你老可以赶船到 武昌 ,可以赶到 文昌门 进城,比走路来得快,也来得舒服。”
(2).撑船,摇船。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十章:“这 刘老栓 是 静海县 蒲港洼 人氏,自幼居住在 蒲港洼 里,打活、打短、治鱼、赶船为生。”
《漢語大詞典》:墩木
放置在干船坞中以支撑船只的木头矩形棱柱(如放在船的龙骨下面或在舱底船只龙骨与转角中间的加肋部件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