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火石  拼音:huǒ shí
1.为一种沉积岩,主要成分为氧化矽,主要矿物为微晶质或隐晶质石英,呈灰褐等色。质致密而坚硬,以钢铁击之,能发火,古人用以取火。也称为「燧石」。
2.用铈、镧、铁制成的合金,摩擦时能产生火花,常用于打火机中。
《漢語大詞典》:火石炮(火石砲)
用火药发射石弹的一种炮。宋史·魏胜传:“砲车在阵中,施火石砲,亦二百步。”
分類:火药发射
《國語辭典》:磨耗  拼音:mó hào
磨损消耗。如:「机件长时间地运转容易磨耗,减低使用寿命。」
分類:摩擦受损
《漢語大詞典》:磨沙
指沙入蚌壳,与蚌肉相摩擦。 宋 苏轼 《鳆鱼行》:“磨沙瀹瀋成大胾,剖蚌作脯分餘波。”
《漢語大詞典》:萃蔡
象声词。衣服摩擦声。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扶舆猗靡,翕呷萃蔡。”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萃蔡,衣声也。” 宋 苏辙 《答孔平仲惠蕉布》诗之一:“应知浣濯衣稜败,少助晨趋萃蔡声。”
《漢語大詞典》:砯砰
象声词。形容因辗压、摩擦、撞击等造成的声响。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驰门填偪仄,竞墅辗砯砰。” 明 张四维 《双烈记·酬功》:“杀气砯砰撼山岭,蔽天日旌旗荡影。” 清 钱谦益 《山东兖州府滕县知县特赠太仆寺少卿姬公墓志》:“公之之 滕 兮, 汴 冰砯砰。” 清 姚世钰 《吴兴太守行》:“巍峩坐堂皇,鞭雷车砯砰。”
《漢語大詞典》:刮楹
刮削摩擦过的柱子。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復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郑玄 注:“刮,刮摩也。” 孔颖达 疏:“刮楹者,刮,摩也;楹,柱也。以密石摩柱。”
《漢語大詞典》:戛磨
亦作“ 戛摩 ”。亦作“戞磨”。 击撞摩擦。 唐 欧阳詹 《〈德胜颂〉序》:“休气中积,浹磅礴,浮苍苍,潜相戞磨,强者胜。”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 隋 氏初营宫室,近山无大木,皆致之远方,二千人曳一柱,以木为轮,则戛摩火出,乃铸铁为轂。” 清 黄景仁 《平定两金川》诗:“砉开武库兵自鸣,戛磨出火声錚錚。”
分類:摩擦
《漢語大詞典》:磨轧(磨軋)
挤轧,摩擦倾轧。新唐书·李宗闵传:“由是嫌忌显结,树党相磨轧,凡四十年,搢绅之祸不能解。” 清 吴伟业 《廿五日游石公山盘龙石梁寂光归云诸胜》诗:“侧肩仅容趾,腹背供磨轧。”
《国语辞典》:磷光  拼音:lín guāng
某些特定物质受震动、摩擦后或与光线、热能、电波接触后,发出的微光,称为「磷光」,其持续时间较萤光长。
《國語辭典》:鸡眼(雞眼)  拼音:jī yǎn
因角质层增生形成的小圆硬块,样子像鸡的眼睛,故称为「鸡眼」。常出现于足趾及足底前端,多因穿著过紧的鞋子或足骨原来就有畸形,使足部皮肤长期受刺激而引起,常因疼痛而影响行走。
《國語辭典》:润滑(潤滑)  拼音:rùn huá
1.润泽光滑。《淮南子。原道》:「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
2.机械中直接接触而有相对运动之机件间,如轴与轴承、滑块与导路等,加入油、脂或粉剂,以减少摩擦,称为「润滑」。
《國語辭典》:翕呷  拼音:xì xiá
衣裳张起。《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扶舆猗靡,翕呷萃蔡。」
《漢語大詞典》:护肩(護肩)
挑东西时放在肩上,用来减少摩擦,保护衣服和皮肤的衬垫。 黄宗英 《想你,阿胡子!》:“连挑长担三天我不带护肩,耘稻四天我不知腰疼。”
《漢語大詞典》:起毛
(1).物品表面因受到摩擦而显得不光滑。
(2).恼火。形容因不高兴而将要发作的情状。 老舍 《二马》第四段:“他们一忙,隔壁那家古玩铺的掌柜的有点起毛。”
(3).织物整理工序之一。也叫拉毛或刮绒。
《国语辞典》:冷浴  拼音:lěng yù
以约摄氏二十度的冷水洗浴。浴后用乾毛巾摩擦皮肤,直至发红为止。可达到强化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神经机能等健身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