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烦撋(煩撋)
搓揉;搓洗。《诗·周南·葛覃》“薄污我私” 毛 传“污,烦也” 汉 郑玄 笺:“烦,烦撋之,用功深。” 宋 范成大 《白髭行》:“烦撋包裹夜不眠,无奈霞头出光怪。” 清 刘大櫆 《李节妇传》:“衣垢则为之烦撋,衣敝则为之改作。” 清 冯桂芬 《诰封太宜人墓志铭》:“时家计日落,室中使令止一婢,烦撋、缝纫之事,咸身任之。”
分類:搓揉搓洗
《國語辭典》:面团(麵團)  拼音:miàn tuán
面粉和水揉成的块状物。《红楼梦》第六八回:「把个尤氏揉搓成了一个面团儿,衣服上全是眼泪鼻涕,并无别语,只骂贾蓉。」
《漢語大詞典》:泽手(澤手)
(1).谓手相搓揉。《礼记·曲礼上》:“共饭不泽手。” 郑玄 注:“泽谓捼莎也。” 孔颖达 疏:“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净,不得临食始捼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
(2).形容犹豫不决。 唐 元稹 《和乐天赠樊著作》:“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
《国语辞典》:捏面人(捏面人)  拼音:niē miàn rén
1.以捏制面人为生的人。捏面是传统民间技艺,材料是将面粉和糯米用水搅拌揉和,再放在开水里煮熟。凉了以后,用手揉搓并加入糖或香蕉油,和著五颜六色的食品颜料即可完成。捏面人利用这些材料,借著梳子、剪刀、牛骨签等工具,结合他们的巧思、巧手,就可捏出各种可玩又可吃的玩偶人物、飞禽走兽。也称为「面人儿」、「面塑」。
2.一种传统民间技艺。以蒸熟的糯米团加入色料、糖或盐搓揉均匀,用手指或梳子、剪刀、生骨签等工具,以塑造技法捏出各种人物、动物等的样子。也称为「米雕」。
《国语辞典》:棉球  拼音:mián qiú
以棉花搓揉成的小圆球。如:「护士用镊子夹了一个沾了酒精的棉球,帮伤患消毒伤口。」
《国语辞典》:银丝捲(银丝捲)  拼音:yín sī juǎn
一种面粉制成的食品。将面粉加发粉及水搓揉成面团,擀成面皮,抹上猪油及糖,切成细条,然后盘成团状,或以面皮包住呈馒头状,放入蒸笼蒸熟或油炸熟即可食用。
《国语辞典》:接捻子  拼音:jiē niǎn zi
捻子,搓揉成条状的纸。「接捻子」是指暗中传送信件。如:「父亲发现女儿背著他和男友接捻子,大为光火。」
《漢語大詞典》:蹉踏
亦作“ 蹉蹋 ”。 搓揉;踩踏。《文选·马融〈长笛赋〉》“蹉纤根” 唐 李善 注:“言以足蹉蹋纤根。”
分類:搓揉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