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发扬(發揚) 拼音:fā yáng
1.宣扬、提倡。《礼记。礼器》:「德发扬,诩万物。」《宋史。卷二九一。列传。王博文》:「凡可以称奉亲之意者,皆宜优异章大,以发扬母后之功烈,则孝德昭于天下矣。」
2.焕发、飞扬的样子。《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
3.引荐而登用之。《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发扬岩穴,宠进儒雅。」
2.焕发、飞扬的样子。《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
3.引荐而登用之。《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发扬岩穴,宠进儒雅。」
《國語辭典》:发扬蹈厉(發揚蹈厲) 拼音:fā yáng dào lì
意气风发,精神奋勇的样子。《史记。卷二四。乐书》:「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唐。张守节。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唐。权德舆〈故上柱国咸宁郡王赠太师忠武浑公神道碑。序〉:「凡王师之所以剋获都邑,元老之所以发扬蹈厉,公必居其先偏,而当其勍剧。」也作「发扬踔厉」。
《漢語大詞典》:举白(舉白)
(1).举杯告尽。犹干杯。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饮酒痛釂,谓之举白。” 清 黄遵宪 《渡辽将军歌》:“酒酣举白再行酒,拔刀亲割生彘肩。”
(2).泛指饮酒或进酒。 唐 韩偓 《秋深闲兴》诗:“把钓覆棋兼举白,不离名教可颠狂。” 宋 王禹偁 《送密直温学士西京迁葬》诗:“留守开筵亲举白,故人垂泪看焚黄。”
(3).指罚酒。白,大白,用以罚酒的杯子。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文侯 饮而不尽釂, 公乘不仁 举白浮君。”《文选·左思〈吴都赋〉》:“里讌巷饮,飞觴举白。” 刘良 注:“大白,杯名。有犯令者,举而罚之。” 宋 苏轼 《赠孙莘老》诗:“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4).揭发;报告。《汉书·杜钦传》:“假令 丹 ( 师丹 )知而白之,此诬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二者皆在大辟,重於 朱博 、 孙宏 、 陈咸 所坐。 方进 终不举白。” 三国 魏 曹操 《步战令》:“诸部曲者,各自按部陈兵疏数。兵曹举白。”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白莲教》:“ 杨 急起捉其臂曰:‘客请少停,有密事举白。’”
(2).泛指饮酒或进酒。 唐 韩偓 《秋深闲兴》诗:“把钓覆棋兼举白,不离名教可颠狂。” 宋 王禹偁 《送密直温学士西京迁葬》诗:“留守开筵亲举白,故人垂泪看焚黄。”
(3).指罚酒。白,大白,用以罚酒的杯子。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文侯 饮而不尽釂, 公乘不仁 举白浮君。”《文选·左思〈吴都赋〉》:“里讌巷饮,飞觴举白。” 刘良 注:“大白,杯名。有犯令者,举而罚之。” 宋 苏轼 《赠孙莘老》诗:“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4).揭发;报告。《汉书·杜钦传》:“假令 丹 ( 师丹 )知而白之,此诬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二者皆在大辟,重於 朱博 、 孙宏 、 陈咸 所坐。 方进 终不举白。” 三国 魏 曹操 《步战令》:“诸部曲者,各自按部陈兵疏数。兵曹举白。”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白莲教》:“ 杨 急起捉其臂曰:‘客请少停,有密事举白。’”
《漢語大詞典》:摘发(摘發)
调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又令统制官 姚公辅 、 赵銓 守 原州 ,听候中军统制 吴挺 节制,不得自为摘发。”
(1).揭示、阐明。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诵《易经》,习《诗》、《论语》、《春秋》,略记大义,听言观论,摘发其要。”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聪明英特之士,虽摘发新理,怀抱新见,而束於教令,胥缄口结舌而不敢言。”
(2).揭发。《北齐书·冯翊王润传》:“及长,广慎方雅,习於吏职,至摘发隐伪,姦吏无所匿其情。” 宋 曾巩 《开封府狱空转官制》:“摘发姦欺,动而必中;弹治豪右,勇於敢为。” 明 沈榜 《宛署杂记·人物》:“ 严 俗健讼,公摘发如神,民莫敢欺,讼因以简。”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一个人的受难〉序》:“在 瑞士 时,常投画稿于日报上,摘发社会的隐病。”
(1).揭示、阐明。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诵《易经》,习《诗》、《论语》、《春秋》,略记大义,听言观论,摘发其要。”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聪明英特之士,虽摘发新理,怀抱新见,而束於教令,胥缄口结舌而不敢言。”
(2).揭发。《北齐书·冯翊王润传》:“及长,广慎方雅,习於吏职,至摘发隐伪,姦吏无所匿其情。” 宋 曾巩 《开封府狱空转官制》:“摘发姦欺,动而必中;弹治豪右,勇於敢为。” 明 沈榜 《宛署杂记·人物》:“ 严 俗健讼,公摘发如神,民莫敢欺,讼因以简。”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一个人的受难〉序》:“在 瑞士 时,常投画稿于日报上,摘发社会的隐病。”
《漢語大詞典》:抉擿
挑剔;揭发。《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元年》:“尚书郎 乐安 廉昭 以才能得幸,好抉擿羣臣细过以求媚於上。” 胡三省 注:“抉,一决翻,挑也;擿,他歷翻,发动也。”《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 惠卿 方其无事,已一一收録以备缓急之用,一旦争利,随相抉擿,不遗餘力,此犬彘之所不为,而 惠卿 为之。”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李攀龙》:“经义寡稽,援据失当,瑕疵晓然,无庸抉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