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象物  拼音:xiàng wù
1.麟、凤、龟、龙四种灵物。《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汉。郑玄。注:「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灵者,天地之神。四灵之知,非德至和则不至,礼运曰:『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2.取法天地间的物象。《国语。周语下》:「釐改制量,象物天地。」
《國語辭典》:没骨(沒骨)  拼音:mò gǔ
一种国画画法。为不用线条勾勒,直接用彩笔绘象的画法。
《國語辭典》:刻镂(刻鏤)  拼音:kè lòu
1.雕刻。《淮南子。齐俗》:「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汉。贾谊〈过秦论〉:「阴奉彫琢刻镂之好以纳其心,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2.极力描绘修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神思》:「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3.铭记、铭刻。如:「浩瀚师恩,永远刻镂在莘莘学子心头。」
《國語辭典》:刻划(刻劃)  拼音:kè huà
描摹。如:「这部小说的作者将主角一毛不拔的性格,刻划得活龙活现。」
《國語辭典》:摹印  拼音:mó yìn
秦书八体之一。用于玺印,其字形系根据印面篇幅之大小,文字之多寡,将小篆规摹变化而成。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漢語大詞典》:摹勒
(1).依样描字刻石。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丙戌,御製御笔《神霄玉清万寿宫记》,令 京师 神霄宫 刻记於碑,以碑本赐天下,摹勒立石。”
(2).亦作“ 摹泐 ”。描摹勾勒。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貽永 , 祁公 之子。国初藏名书画,最多真蹟……而当时摹勒出待詔手,笔多凝滞。”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或谓 靖康 之变,二 王 书卷流落民间,后经蒐罗得之,遂以勒石。所得者,或係他手摹泐。”
(3).模仿。 宋 李觏 《答黄著作书》:“今之学者,谁不为文,大抵摹勒 孟子 ,刼掠 昌黎 。若为文之道,止此而已,则但诵得古文十数篇,拆南补北,染旧作新,尽可为名士矣!”
《漢語大詞典》:钩摹(鉤摹)
亦作“钩摹”。 勾画描摹。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钩摹 六朝 真跡。”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余欲鉤摹其样,使西洋人料理之。” 胡适 《庐山游记》:“峡上石刻甚多,有 米芾 书‘第一山’大字,今钩摹作寺门题榜。”
《漢語大詞典》:写状(寫狀)
(1).描摹形状。 隋 李播《周天大象赋》:“坟墓写状以孤出,哭泣含声而相召。”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雕金范玉,图容写状,灵仪炫日,宝刹凌云。”
(2).撰写诉状。
《漢語大詞典》:描花
依照花样描摹。《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那 娟娟小姐 ,花容月貌,自不必説,刺绣描花,也是等闲之事。”《中国歌谣资料·江苏民歌〈我唱歌为了大家事〉》:“叫我唱歌并不难,不是描花绣牡丹。”
《漢語大詞典》:刻篆
(1).指雕刻的文字、花纹等。 唐 刘长卿 《朱放自杭州与故里相使君立碑回因以奉简吏部杨侍郎制文》诗:“鵩集占书久,鸞回刻篆新。” 唐 韦应物 《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雕螭刻篆相错盘,地中岁久青苔寒。”
(2).精细地描摹。 宋 欧阳修 《试笔·郊岛诗穷》:“ 唐 之诗人,类多穷士, 孟郊 、 贾岛 之徒,尤能刻篆穷苦之言以自喜。”
《國語辭典》:摹帖  拼音:mó tiè
将隐约可透视的纸覆于书画上,依其笔画而写,称为「摹帖」。
《漢語大詞典》:象说(象説)
描摹,解说。鹖冠子·泰录:“象説名物,成功遂事,隐彰不相离,神圣之教也。” 陆佃 解:“拟之者象也,议之者説也。”
分類:描摹解说
《國語辭典》:伪本(偽本)  拼音:wèi běn
翻刻原本冒充真本的书。
《漢語大詞典》:描手
有描摹技巧的人。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但此种描手, 中国 现时难得,则只好用照相。”
分類:描摹技巧
《漢語大詞典》:拓画
1.以纸覆于画进行描摹。
分類: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