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诬染(誣染)
捏造事实攀引他人入罪;诬陷。文选·范晔〈宦者传论〉:“因復大考鉤党,转相诬染。” 李周翰 注:“鉤党谓鉤取諫者同类,使转相诬谤而杀之也。” 清 吴伟业 《梅村诗话》十二:“未几,里中儿蜚文诬染,偕 宗伯 逮就狱。”
《漢語大詞典》:诬治(誣治)
捏造罪名加以处治。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九:“外之监司郡守,或倾陷正人以希进,流人逐客之落南者,其迹益危…… 儋耳 则睥睨 李大参 , 舂陵 则诬治 王枢密 。”
《漢語大詞典》:诬讪(誣訕)
捏造事实加以毁谤。 宋 尹洙 《杂拟·矫察》:“国朝规 唐 制,设登闻四检,广言事之路,而宪防未著,非以惩艾诬訕、敦励忠讜也。”
《國語辭典》:假造  拼音:jiǎ zào
1.模仿真的,伪造。《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待我假造一本缘簿,只说龙华寺里的和尚募化添造一座大殿,只少二千五百块洋钱,要是肯捐,功德无量。」
2.捏造、编造。如:「假造讯息」。
《漢語大詞典》:谣风(謡風)
(1).犹言风俗习情。 唐 王勃 《山亭兴序》:“藤牵赤絮,南方之物产可知;粉渍青田,外域之謡风在即。”参见“ 謡俗 ”。
(2).捏造的消息。 沙汀 《范老老师》:“然而,就在前天,那高中生忽又放出一般谣风: 范老老师 神经有毛病了!”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他听信谣风,砍竹子上街去卖去了。”
《國語辭典》:谣俗(謠俗)  拼音:yáo sú
由歌谣中反映出的风俗民情。《汉书。卷七六。韩延寿传》:「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
《漢語大詞典》:诬玷(誣玷)
捏造事实以败坏他人名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郎君少年,当诚实些,何乃造次妖妄,诬玷人家闺女,是何道理?”
《漢語大詞典》:造诬(造誣)
捏造诬陷。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清丈·清丈馀论》:“有以私垦、私煎、挖矿、开冶首告者, 鸿 恶其造诬多事,置而不问。”
分類:捏造诬陷
《漢語大詞典》:扇造
煽惑,捏造。 宋 苏舜钦 《上集贤文相书》:“御史府与 杜少师 、 范南阳 有语言之隙,其势相轧,内不自平,遂煽造诡説,上惑天听。”
分類:煽惑捏造
《漢語大詞典》:诬捏(誣揑)
诬赖捏造。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 姜松 就买出隣舍,诬揑妇人与 古时月 有姦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这本底稿在 云岫 是非常秘密的,内中都是代人家谋占田产,谋夺孀妇等种种信札,与及诬揑人家的呈子。” 欧阳山 《苦斗》:“她刚好念着 陶三春 的后母 郎氏 诬捏她勾引年轻的猎户 燕贤贵 ,她父亲 陶国裔 强迫她自尽,她就气愤投河那一段。”
分類:诬赖捏造
《漢語大詞典》:诬系(誣繫)
捏造事实陷人于罪。新唐书·李尚隐传:“ 睦州 刺史 冯昭泰 性鷙刻,人惮其彊,尝诬繫 桐庐 令 李师旦 二百餘家为妖蛊。”
《漢語大詞典》:装诬(裝誣)
捏造诬陷。《明律·户律·课程》:“若装诬平人者,加三等。” 清 朱素臣 十五贯·踏勘:“既不曾壁光凿映,怎装诬掩耳盗铃?”
分類:捏造诬陷
《國語辭典》:造谣(造謠)  拼音:zào yáo
捏造不实的说辞。如:「到处造谣的人总是唯恐天下不乱。」也作「造谣言」、「造言」。
《國語辭典》:编派(編派)  拼音:biān pài
捏造是非,讥诮他人。《红楼梦》第五四回:「听数贫嘴的,又不知编派那一个呢?」
《漢語大詞典》:硬证(硬證)
(1).捏造证词,一口咬定,诬陷别人。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你把这因姦药杀 马均卿 ,强夺孩儿,混赖家私,并买嘱街坊老娘,扶同硬证,一桩桩与我从实招来。”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街坊老娘人等,不合接受买告财物,当厅硬证,各杖八十,流三百里。”
(2).指提供伪证的人。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这是 苏氏 买来的硬证。”
《國語辭典》:造谣生事(造謠生事)  拼音:zào yáo shēng shì
兴造谣言,挑起事端。《平妖传》第一○回:「顺便就带口棺木下来盛殓,省得过些时被做公的看见林子内尸首,又造谣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