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3,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拜既
拜伦
拜桥
拜洗
拜邑
拜毡
署拜
拜冬
拜月亭
征拜
横拜
拜擢
拜折
拜托
拜帖
《漢語大詞典》:拜既
古代的一种礼仪。设宴待宾时,宾客饮酒既尽答谢主人的礼节。礼记·乡饮酒义:“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孔颖达 疏:“拜既者,既,尽也,宾饮酒既尽而拜也。”
《国语辞典》:拜伦(拜伦)  拼音:bài lún
George Gordon Byron
人名。(西元1788~1824)英国诗人。诗才横溢,十九岁开始出版诗集,二十岁自西班牙旅游归国,作《哈罗德游记》,名声大震。因助希腊独立之战,客死军中,年仅三十六。著有诗集《海盗》、诗剧《曼夫雷特》、叙事诗《唐璜》等。
《漢語大詞典》:拜桥(拜橋)
五代 时 后唐 士人有冤,立于御桥下以求申诉。 宋 郑文宝 江表志卷三:“国中至寃者,多立於御桥下,谓之‘拜桥’。甚者操长钉、携巨斧而钉脚。”
《漢語大詞典》:拜洗
古代的一种礼仪。谓主人为宾客洗爵时,宾客于西阶上北面而拜,表示感谢。礼记·乡饮酒义:“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孔颖达 疏:“拜洗者,谓主人拜至讫,洗爵而升,宾於西阶上北面而拜,拜主人洗也。”
《漢語大詞典》:拜邑
拜授邑宰。 宋 梅尧臣 《送萧监丞濬宰临邑》诗:“羡君先拜邑,残腊见登车。”
分類:邑宰
《漢語大詞典》:拜毡(拜氈)
行跪拜礼所用的毡垫。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荆公 焚香送佛,忽然昏倒於拜毡之上。左右呼唤不醒。”
分類:跪拜拜礼
《漢語大詞典》:署拜
谓授职拜官。新唐书·逆臣传中·黄巢:“ 君长 弟 让 率 仙芝 溃党归 巢 ,推 巢 为王,号‘衝天大将军’,署拜官属。”
分類:授职拜官
《国语辞典》:拜冬  拼音:bài dōng
冬至日相贺的礼俗。《俚言解。卷一。拜冬》:「冬至称贺谓之拜冬,然冬至贺而夏至不贺者,汉杂事云:『冬至阳事起,君子道长故贺,夏至阴事起,君子道消故不贺。』」清。顾禄《清嘉录。卷一一。拜冬》:「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揖,谓之『拜冬』。」
《国语辞典》:拜月亭  拼音:bài yuè tíng
1.杂剧名。元关汉卿作,演蒋世隆及妹瑞莲、丞相海牙之子兴福、王尚书之女瑞兰,遇金元战乱,几经离合,终于互结婚姻的故事。因剧中瑞兰尝焚香拜月,祈求与世隆团圆,故称为「拜月亭」。
2.传奇名。元施惠作,为四大传奇之一。事本关汉卿拜月亭杂剧。也称为「幽闺记」。
《漢語大詞典》:征拜(徵拜)
征召授官。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 洛阳 北部尉,迁 顿丘 令,徵拜议郎。”周书·裴宽传:“ 武成 二年,徵拜司中大夫。” 唐 刘长卿 《送梁郎中赴吉州》:“但愁徵拜日,无奈借留何!”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已知奏课当徵拜,那復淹留咏白苹。”
《漢語大詞典》:横拜
犹横选。后汉书·杨秉传:“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 秉 上言三署见郎七百餘人,帑藏空虚,浮食者众,而不良守相,欲因国为池,浇濯衅秽。宜絶横拜,以塞覬覦之端。”参见“ 横选 ”。
《漢語大詞典》:横选(横選)
犹特选。谓未经选试而拜官。 汉 王符 潜夫论·三式:“詔书横选,犹乃特进,而不令列侯举,此於主德大洽,列侯大达,非执术督责,总览独断御下方也。” 汪继培 笺:“后汉书·左雄传:‘特选横调,纷纷不絶。’《杨震后秉传》云:‘……宜絶横拜,以塞覬覦之端。’《李固传》云:‘旧任三府选令史,光禄试尚书郎,时皆特拜,不復选试。’横选特进,犹云特拜横拜也。”
分類:拜官
《漢語大詞典》:拜擢
犹擢用。 汉 蔡邕 《陈政要七事疏》:“臣每受詔于 盛化门 ,差次録第。其未及者,亦復随辈,皆见拜擢。”
分類:擢用
《漢語大詞典》:拜折(拜摺)
亦称“ 拜摺子 ”。 清 制,督抚以上有要事专折上奏,把折匣供在大堂香案上,对之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取交折差,高捧头上,开中门送出。拜折时,属员站班,步兵排队,放炮奏乐,仪节隆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然而你看他拜摺子也説禁烟,出告示也説禁烟,下札子也説禁烟,却始终不曾説出禁烟的办法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臺一面拜摺参办。”
《國語辭典》:拜托(拜託)  拼音:bài tuō
托人办事的敬词。如:「拜托高抬贵手」。《儒林外史》第四五回:「而今拜托云翁,并不必讲发富发贵,只要地下乾暖,无风无蚁,我们愚兄弟就感激不尽了。」《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便进去取了三张银票,每张壹百两,双手奉上,又拜托了一番。」
《國語辭典》:拜帖  拼音:bài tiě
旧时访问人时所用的名片。明。张萱《疑耀。卷四。拜帖不古》:「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木竹为之,所谓刺也。至宋时,王荆公居半山寺,每以金漆木版写经书名目,往寺僧处借经,时人遂以金漆版代书帖。已而恐有宣泄,又作两版相合,以片纸封其际,久之,其制渐精。……今之拜帖用纸,盖起于熙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