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杨拙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三年(1070)任赵州刺史。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孙颀,字景修,号拙翁,长沙(今属湖南)人。真宗咸平间进士。曾知桂阳军,迁湖北转运使,终太常少卿。事见《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一八。
全宋文·卷一三五八
孙颀,字景修,长沙(今湖南长沙)人。元丰初以太常少卿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六年知荆南,七年改知广州。著有《贤母录》、《古今家诫》。见《宋会要辑稿》兵一二之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三、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苏辙《古今家诫叙》(《栾城集》卷二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9—1101 【介绍】: 宋眉州青神人,字趣翁,一字拙翁。七岁能诗,有“农夫苦相问,燮理是何人”之句。仁宗嘉祐六年进士。授简州司理参军。历知什邡县,除成都府教授、太学博士,官终潼州府路提点刑狱。有文集。
全宋诗
杜敏求(一○三九~一一○一),字趣翁,一字拙翁(《范太史集》卷五五《手记》),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授简州司理参军,知汉州什邡县。除成都府教授,请罢去,改差通判定州。迁朝请郎,除梓州路转运判官,移潼川府路提点刑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官,年六十三。有文集三十卷,已佚。事见《净德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卷二四《朝请郎潼川府路提点刑狱杜公古诗归墓志铭》。今录诗十首。
燕若拙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丰八年(1085)任婺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进英,住潭州报慈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偈三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名进英。出于罗氏。其先吉州太和人。少孤。性敏慧。龆龀中日诵千馀言。通诗书大义。与群儿嬉游。侮玩之气出其上。亲旧爱敬之。使著逢掖为书生。辄病至与死邻。母泣曰。吾始娠。梦有乘空语曰。儿出家则病有瘳矣。于是击钟梵放。誓于佛前。使依集善寺洞隆为童子。年十八试所习。得度具戒。即欲游方参道。母有难色。于是庵于母室之外。名曰精进。谛味宗师之语。而励精于道。君子称孝悌焉。母殁。心丧三年。去游江淮。一时大宗师多所参扣。晚见真净禅师。闻其夜参。贬剥诸方。以黄檗接临济。云门接洞山机缘。为入道之要。擿其疑处以启问。师恍然大悟。真净密可之。时佛印禅师。名重一时。尤重许可。独以师为俊彦。尝以铁觜呼之。自是丛林想闻其风彩。元祐中。出世长沙之开福。阅十年。殿阁崇成。宗风鼎盛。又五年弃之。北游五台。遍览圣迹。复还庵于梁山。衲子益奔趋之。政和甲午。衡阳道俗。迎居花药之天宁。师于真净之道。力行而博施之。得语言三昧。尝示众曰。报慈有一公案。诸方未曾结断。幸遇改旦拈出。各请高著眼看。遂趯下一只鞋云。还知遮个消息么。达磨西归时。携提在身畔。又曰。与么上来猛虎出林。与么下去惊蛇入草。不上不下。日轮杲杲。喝一喝云。潇湘江上碧溶溶。出门便是长安道。又曰。山门寂寞无可祗待。诸禅德。夜来思量得一段因缘奇特。准拟今日供养大众。及乎升座。忽然忘却。而今卒作不辨。且望大众。智不责愚。不为怪笑。宣和三年。退归旧庵。虽齿高而精进不替。常中夜礼佛作息饮食。不肯与众背。丛林信其诚。民俗化其教。一节三十年。终始不渝。四年十二月。灭干梁山。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进英。字拙叟。吉州太和罗氏子也。幼孤。母怜之。性慧敏。龆龀中。日诵千馀言。通诗礼大义。与群儿嬉游。侮玩之气出其上。亲旧爱敬之。使著缝掖为书生。辄病至与死邻。母许以出家。寻愈。遂为僧洞隆童子。年十八。试所习得度。受具戒。即欲经行诸方。以观道。报劬劳之德。其母有难色。于是庵于母室之外。名曰精进。士大夫喜其为人。赋诗为赠。极称道之。母殁。心丧三年。修白业为冥福。即游淮海。所至少留。当时号明眼尊宿遍谒之。晚见云庵。闻贬剥诸方。以黄檗接临济。云门接洞山机缘。为入道之要。擿其疑处以启问。师恍然大悟。如桶底脱。佛印禅师。丛林号大宗匠。有盛名。慎许可。独以师为俊彦。师有爽气。喜暴所长。以激后学三十年。一节不移。故佛印。呼为铁喙。初开法长沙之开福。十年之间。殿阁崇成。寻弃之。翩然游五台。遍览圣迹。乃南还。庵梁山。天下衲子益追崇之。政和甲午。衡阳道俗。迎住花药之天宁。劝请皆一时名公卿。师以教外别传之宗授上根。以沤和般若化道俗。老益康强。精进不替。尝中夜礼佛。作息饮食。不肯与众背。丛林信其诚。民人化其教。宣和三年冬。谢事复庵梁山。越明年腊月。示疾蝉蜕。其激扬大事。游泳语言。有三录行世。曰报慈。曰雁峰。曰游台。
韩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邓州南阳人,字纯全,晚字全翁,号琴堂。徽宗宣和初,授翰林书艺局祗候,累迁忠训郎。嗜画成癖,善画山水窠石。有《山水纯全集》。
全宋文·卷二九七三
韩拙,字纯全,号琴堂,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善画山水窠石,绍圣间担簦至京师进艺,为王诜所赏,荐于端王赵佶(徽宗)。徽宗即位,授翰林书艺局祗候,累迁为直长、秘书待诏,官至忠训郎。著有《山水纯全集》(存)。见张怀《山水纯全集后序》(载原书卷末),《画史会要》卷二,《绘事备考》卷五中。
商守拙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一四四
商守拙(?——一一三○),宣和中知平阳府,建炎三年除大理卿,试尚书刑部侍郎,建炎四年以显谟阁待制知筠州,卒。见《宋会要辑稿》刑法一之三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一、三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1151 【介绍】: 宋太原人,后徙襄阳,又徙丹徒。初名伊仁,字元晖,小名虎儿,号懒拙老人,世称小米。米芾子。善书画,徽宗宣和四年,应选为书学博士。高宗绍兴中,仕至权兵部侍郎,以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受高宗命鉴定法书。善行书。有《阳春集》。
全宋诗
米友仁(一○六九~一一五一),字玄晖,一字君仁,小字虎儿,自号懒拙老人。芾子。文词书画深得家法。早年历知州县。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知滁州。十二年,由将作少监迁屯田员外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七)。十四年,权兵部侍郎。十五年,提举佑神观(同上书卷一五一、一五四)。二十一年,卒(同上书卷一六二),年八十三。《京口耆旧传》卷二、《书史会要》卷六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词学图录
米友仁(1086-1165) 字元晖,一字尹仁,小名寅哥、鳌鳌儿、虎儿,自称懒拙老人。祖籍太原,迁襄阳,定居润州(今镇江)。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工书善画,承父法,稍加已意。书长草隶。父子均为收藏家、鉴赏家。其山水画,墨钩细云,有风雨云烟之势。常自题"墨戏"二字。
全宋文·卷三○八二
米友仁(一○七二——一一五一),原名尹仁,字元晖,自称懒拙老人,润州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人,芾子。幼力学嗜古,精书画,世号为「小米」。宣和中其父上所作《楚江清晓图》,徽宗甚赞之,召为博士,管勾书艺所。绍兴中任将作监丞,历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二十一年卒,年八十。见《宋会要辑稿》崇儒三之一、职官五四之一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七、一五一、一五四、一六二,《京口耆旧传》卷二,《画继》卷三,《宋史》卷四四四《米芾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洛阳人。善画翎毛,徽宗政和、宣和间两京推为绝笔。画人物亦能传神,宣和末应募使高丽,为国王写真,因兵事起,未赴。年八十余卒于襄阳。
南守拙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建炎三年(1129)任刑部侍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2—1176 【介绍】: 宋福州侯官人,字少颖,号拙斋,世称三山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累官校书郎。时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之说,之奇言此书为邪说。后由宗正丞提举闽舶,奉祠家居。吕祖谦曾从之学。卒谥文昭。有《尚书集解》、《拙斋集》、《观澜集》等。
全宋诗
林之奇(一一一二~一一七六),字少颖,自号拙斋,学者称三山先生(《拙斋文集》附录《行实》),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从吕本中学。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莆田主簿、长汀尉。二十六年,为秘书省正字。二十九年,守校书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四、一八二)。以疾由大宗正丞提举福建路市舶司。遂以祠禄家居。孝宗淳熙三年卒,年六十五。有《拙斋文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二卷)等。《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林之奇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拙斋文集》为底本,与从他书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一卷。
全宋文·卷四六○一
林之奇(一一一二——一一七六),字少颖,号拙斋,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吕本中入闽,之奇甫冠,从本中学。声名益重,士类归仰,吕祖谦尝受学门下。绍兴二十一年奏名,赐进士出身,调莆田簿,改尉长汀。二十六年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在馆三年,以疾乞外,由宗正丞提举福建市舶,参帅幕,奉祠家居。淳熙三年卒,年六十五。著有《尚书集解》(存)、《周礼》、《论语》、《孟子》、《扬子讲义》、《通鉴论断》、《兑斋录》、《拙斋文集》,又编有《观澜文集》(存)。见姚同《拙斋林先生行实》,《南宋馆阁录》卷八,《宋史》卷四三三本传。
叶谦亨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5—? 【介绍】: 宋处州青田人,字伯益。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复中博学弘词科。累官起居舍人,兼权中书,知抚州,终浙江提点刑狱。所至发摘奸盗,人皆信服。
全宋文·卷四六七○
叶谦亨(一一一五——?)字伯益,号拙斋,丽水(今浙江丽水)人,一作青田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后中博学宏词科。授钱塘县主簿,为宣州州学教授,转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知抚州,为江东提刑,终浙西提刑。见《南宋馆阁录》卷八,《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一七○、一七六、一八○、一八四、一八五、一九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203 【介绍】: 宋僧。临江军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诸地宝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诏居临安灵隐。召对论佛法,称旨,留宿内观堂,赐号佛照,因进《宗门直指》一篇。宁宗庆元元年,归老东庵。嘉泰间别众书偈,坐寂而逝。谥普惠宗觉禅师。
全宋诗
释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赐号佛照,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东山光化寺吉禅师落发。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禅师南迁,望见而慕之。后二年,谒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终不自肯。二十六年,闻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彻。杲归径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鸿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对。淳熙七年(一一八○),归老育王广利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径山。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还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谥普慧宗觉大禅师。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有《语录》传世,见《续藏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语》。《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学,成年始出家,遍访名师,得大彻悟,名公贵卿多从之游。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召住灵隐寺,应对称旨,赐号佛照禅师。丐閒山林,处以育王,绍熙中改莅径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赐谥普慧宗觉大禅师。见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圆鉴塔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军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和尚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全身于东庵。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光。临江彭氏子。彭氏故旧族。母袁。梦异僧入室。惊窹而娠。既生。其祖曰。吾家世积德。此子必光吾门。因是命名。九岁值寇扰。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梁栋。俄失恃怙归伯氏。年二十一。闻人诵金刚经。有省。自伯母曰。适闻诵经。身心欢喜。世间万事。真如幻梦。儿愿出家。即散家赀与其族。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足庵携之入闽。语师曰。是行。为子择所依。东禅月庵果公。具衲僧眼。子依之。时复有吾足矣。见月庵。机语相契。是时老宿。多集闽中。如妙湛佛心圆觉。望重丛林。师无不参叩。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最后见大惠于育王。为举竹篦话。师儗对。痛棒随之。遂大悟。从前所得。为之冰释。惠曰。尔这回始彻也。说偈以顶相付之。随过蒋山。谒应庵。庵称赏不已。谓人曰。光兄插翅虎。吾当避之。乾道丁亥。住台之鸿福。徙光孝。台守李侍郎浩。延之也。孝宗。雅闻师名。淳熙三年。被旨住灵隐。入对选德殿。问佛法大意曰。朕心佛心。是同是别。对曰。直下无第二人。曰。如是则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耶。对曰。成一切性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又问。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对曰。将谓陛下忘却。上悦。赐号佛照禅师。自是召见无虚岁。至留内观堂。五宿而出。恩遇异常。绍熙改元。孝宗御重华宫。称寿皇。而径山命下。师力辞。寿皇曰。欲频相见耳。何以辞为。庆元初。请老许归育王。师之在内观堂也。上时乘小辇过堂。至则促席而坐。或曳袂而行。欢如平生。宣赐金玉器用缯䌽。计缗三万馀。及王臣长者所施。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国史陆游。详记其事。自创数椽。曰东庵。掩关自娱。以休世焉。以嘉泰癸亥三月。告众曰吾世缘将尽。未几问左右曰。今日月半耶。对曰然。即索纸作遗书。与平昔所厚者。集众叙别。皆法门之旨要。无半语及他事。索浴更衣。大书云。八十三年。弥天罪过。末后殷勤。尽情说破。泊然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后。僧腊六十。谥普慧宗觉大禅师。塔曰圆鉴。 明河曰。南渡后宗师。唯妙喜老子。得人为多。开堂说法。显然为天人师者。不下数十人。然皆不数传寂寂矣。能使道脉长永。枝叶繁茂。不忝师门传受。唯师一人而已。古称妙喜。能大圆悟之门。愚谓。妙喜之得师。犹圆悟之得妙喜。续灯举妙喜之嗣。契悟广大者。九人。师不与焉。已失其鉴。至谓弟子之超卓者。又蚤世不使久开法。俾法嗣广布。然则师岂非超卓。而夭者耶。噫。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拈棒劈脊一击。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于东庵。
赵不拙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乾道五年(1169)任成都府利州陕西等路提举茶事兼陕西等路提举买马监牧公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烨(一一三八~一一八五),字景明,号拙斋,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授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召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淳熙间知抚州。官终江东提点刑狱。十二年卒,年四十八。事见《定斋集》卷一五《朝奉郎提点江南东路刑狱赵公墓志铭》、《晦庵集》卷七八《拙斋记》。
全宋文·卷六一一八
赵烨(一一三八——一一八五),字景明,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居于闽。吕祖谦门生。乾道二年第进士,授左承事郎、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改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出知抚州,差江右、江东提点刑狱。淳熙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见蔡戡《朝奉郎提点江南东路刑狱赵公墓志铭》(《定斋集》卷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