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夏龙五,字跃渊,号腾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孝宗朝曾知洪州。致仕后卜居贵溪,别号拙崖。事见同治《贵溪县志》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安人,字世卿,号拙逸子。从学于朱熹,颇得其传。隐居求志。朱熹尝作《拙逸子说》以遗之。
郑思问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三四一
郑思问,号拙斋居士,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咸淳前后在世。见光绪《青田县志》卷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东人,字守拙。善画佛道人物。真宗大中祥符初建玉清昭应宫,募天下画流,拙为右部第一人,与武元宗为对。画该宫五百灵官、众天女朝元等于壁。
全宋诗
王拙,字閒叟(《庆湖集》卷六《答王拙见寄》),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宛陵集》卷四五《赠江宁王高士诗》)。自号北山隐者(《金陵诗徵》卷五)。与梅尧臣、贺铸有交。
杨拙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三年(1070)任赵州刺史。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孙颀,字景修,号拙翁,长沙(今属湖南)人。真宗咸平间进士。曾知桂阳军,迁湖北转运使,终太常少卿。事见《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一八。
全宋文·卷一三五八
孙颀,字景修,长沙(今湖南长沙)人。元丰初以太常少卿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六年知荆南,七年改知广州。著有《贤母录》、《古今家诫》。见《宋会要辑稿》兵一二之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三、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苏辙《古今家诫叙》(《栾城集》卷二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9—1101 【介绍】: 宋眉州青神人,字趣翁,一字拙翁。七岁能诗,有“农夫苦相问,燮理是何人”之句。仁宗嘉祐六年进士。授简州司理参军。历知什邡县,除成都府教授、太学博士,官终潼州府路提点刑狱。有文集。
全宋诗
杜敏求(一○三九~一一○一),字趣翁,一字拙翁(《范太史集》卷五五《手记》),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授简州司理参军,知汉州什邡县。除成都府教授,请罢去,改差通判定州。迁朝请郎,除梓州路转运判官,移潼川府路提点刑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官,年六十三。有文集三十卷,已佚。事见《净德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卷二四《朝请郎潼川府路提点刑狱杜公古诗归墓志铭》。今录诗十首。
燕若拙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丰八年(1085)任婺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进英,住潭州报慈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偈三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名进英。出于罗氏。其先吉州太和人。少孤。性敏慧。龆龀中日诵千馀言。通诗书大义。与群儿嬉游。侮玩之气出其上。亲旧爱敬之。使著逢掖为书生。辄病至与死邻。母泣曰。吾始娠。梦有乘空语曰。儿出家则病有瘳矣。于是击钟梵放。誓于佛前。使依集善寺洞隆为童子。年十八试所习。得度具戒。即欲游方参道。母有难色。于是庵于母室之外。名曰精进。谛味宗师之语。而励精于道。君子称孝悌焉。母殁。心丧三年。去游江淮。一时大宗师多所参扣。晚见真净禅师。闻其夜参。贬剥诸方。以黄檗接临济。云门接洞山机缘。为入道之要。擿其疑处以启问。师恍然大悟。真净密可之。时佛印禅师。名重一时。尤重许可。独以师为俊彦。尝以铁觜呼之。自是丛林想闻其风彩。元祐中。出世长沙之开福。阅十年。殿阁崇成。宗风鼎盛。又五年弃之。北游五台。遍览圣迹。复还庵于梁山。衲子益奔趋之。政和甲午。衡阳道俗。迎居花药之天宁。师于真净之道。力行而博施之。得语言三昧。尝示众曰。报慈有一公案。诸方未曾结断。幸遇改旦拈出。各请高著眼看。遂趯下一只鞋云。还知遮个消息么。达磨西归时。携提在身畔。又曰。与么上来猛虎出林。与么下去惊蛇入草。不上不下。日轮杲杲。喝一喝云。潇湘江上碧溶溶。出门便是长安道。又曰。山门寂寞无可祗待。诸禅德。夜来思量得一段因缘奇特。准拟今日供养大众。及乎升座。忽然忘却。而今卒作不辨。且望大众。智不责愚。不为怪笑。宣和三年。退归旧庵。虽齿高而精进不替。常中夜礼佛作息饮食。不肯与众背。丛林信其诚。民俗化其教。一节三十年。终始不渝。四年十二月。灭干梁山。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进英。字拙叟。吉州太和罗氏子也。幼孤。母怜之。性慧敏。龆龀中。日诵千馀言。通诗礼大义。与群儿嬉游。侮玩之气出其上。亲旧爱敬之。使著缝掖为书生。辄病至与死邻。母许以出家。寻愈。遂为僧洞隆童子。年十八。试所习得度。受具戒。即欲经行诸方。以观道。报劬劳之德。其母有难色。于是庵于母室之外。名曰精进。士大夫喜其为人。赋诗为赠。极称道之。母殁。心丧三年。修白业为冥福。即游淮海。所至少留。当时号明眼尊宿遍谒之。晚见云庵。闻贬剥诸方。以黄檗接临济。云门接洞山机缘。为入道之要。擿其疑处以启问。师恍然大悟。如桶底脱。佛印禅师。丛林号大宗匠。有盛名。慎许可。独以师为俊彦。师有爽气。喜暴所长。以激后学三十年。一节不移。故佛印。呼为铁喙。初开法长沙之开福。十年之间。殿阁崇成。寻弃之。翩然游五台。遍览圣迹。乃南还。庵梁山。天下衲子益追崇之。政和甲午。衡阳道俗。迎住花药之天宁。劝请皆一时名公卿。师以教外别传之宗授上根。以沤和般若化道俗。老益康强。精进不替。尝中夜礼佛。作息饮食。不肯与众背。丛林信其诚。民人化其教。宣和三年冬。谢事复庵梁山。越明年腊月。示疾蝉蜕。其激扬大事。游泳语言。有三录行世。曰报慈。曰雁峰。曰游台。
韩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邓州南阳人,字纯全,晚字全翁,号琴堂。徽宗宣和初,授翰林书艺局祗候,累迁忠训郎。嗜画成癖,善画山水窠石。有《山水纯全集》。
全宋文·卷二九七三
韩拙,字纯全,号琴堂,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善画山水窠石,绍圣间担簦至京师进艺,为王诜所赏,荐于端王赵佶(徽宗)。徽宗即位,授翰林书艺局祗候,累迁为直长、秘书待诏,官至忠训郎。著有《山水纯全集》(存)。见张怀《山水纯全集后序》(载原书卷末),《画史会要》卷二,《绘事备考》卷五中。
商守拙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一四四
商守拙(?——一一三○),宣和中知平阳府,建炎三年除大理卿,试尚书刑部侍郎,建炎四年以显谟阁待制知筠州,卒。见《宋会要辑稿》刑法一之三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一、三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1151 【介绍】: 宋太原人,后徙襄阳,又徙丹徒。初名伊仁,字元晖,小名虎儿,号懒拙老人,世称小米。米芾子。善书画,徽宗宣和四年,应选为书学博士。高宗绍兴中,仕至权兵部侍郎,以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受高宗命鉴定法书。善行书。有《阳春集》。
全宋诗
米友仁(一○六九~一一五一),字玄晖,一字君仁,小字虎儿,自号懒拙老人。芾子。文词书画深得家法。早年历知州县。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知滁州。十二年,由将作少监迁屯田员外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七)。十四年,权兵部侍郎。十五年,提举佑神观(同上书卷一五一、一五四)。二十一年,卒(同上书卷一六二),年八十三。《京口耆旧传》卷二、《书史会要》卷六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词学图录
米友仁(1086-1165) 字元晖,一字尹仁,小名寅哥、鳌鳌儿、虎儿,自称懒拙老人。祖籍太原,迁襄阳,定居润州(今镇江)。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工书善画,承父法,稍加已意。书长草隶。父子均为收藏家、鉴赏家。其山水画,墨钩细云,有风雨云烟之势。常自题"墨戏"二字。
全宋文·卷三○八二
米友仁(一○七二——一一五一),原名尹仁,字元晖,自称懒拙老人,润州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人,芾子。幼力学嗜古,精书画,世号为「小米」。宣和中其父上所作《楚江清晓图》,徽宗甚赞之,召为博士,管勾书艺所。绍兴中任将作监丞,历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二十一年卒,年八十。见《宋会要辑稿》崇儒三之一、职官五四之一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七、一五一、一五四、一六二,《京口耆旧传》卷二,《画继》卷三,《宋史》卷四四四《米芾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洛阳人。善画翎毛,徽宗政和、宣和间两京推为绝笔。画人物亦能传神,宣和末应募使高丽,为国王写真,因兵事起,未赴。年八十余卒于襄阳。
南守拙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建炎三年(1129)任刑部侍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2—1176 【介绍】: 宋福州侯官人,字少颖,号拙斋,世称三山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累官校书郎。时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之说,之奇言此书为邪说。后由宗正丞提举闽舶,奉祠家居。吕祖谦曾从之学。卒谥文昭。有《尚书集解》、《拙斋集》、《观澜集》等。
全宋诗
林之奇(一一一二~一一七六),字少颖,自号拙斋,学者称三山先生(《拙斋文集》附录《行实》),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从吕本中学。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莆田主簿、长汀尉。二十六年,为秘书省正字。二十九年,守校书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四、一八二)。以疾由大宗正丞提举福建路市舶司。遂以祠禄家居。孝宗淳熙三年卒,年六十五。有《拙斋文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二卷)等。《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林之奇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拙斋文集》为底本,与从他书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一卷。
全宋文·卷四六○一
林之奇(一一一二——一一七六),字少颖,号拙斋,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吕本中入闽,之奇甫冠,从本中学。声名益重,士类归仰,吕祖谦尝受学门下。绍兴二十一年奏名,赐进士出身,调莆田簿,改尉长汀。二十六年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在馆三年,以疾乞外,由宗正丞提举福建市舶,参帅幕,奉祠家居。淳熙三年卒,年六十五。著有《尚书集解》(存)、《周礼》、《论语》、《孟子》、《扬子讲义》、《通鉴论断》、《兑斋录》、《拙斋文集》,又编有《观澜文集》(存)。见姚同《拙斋林先生行实》,《南宋馆阁录》卷八,《宋史》卷四三三本传。